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中国科学报]大面积单产提高助力南方冬闲田变“健康油田”

发布时间:2025-04-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晨
字体 小 中 大

4月23日,记者从全国多熟制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集成模式现场会暨中国农科院重大任务推进会上了解到,在江西遂川“稻—稻—油”三熟制千亩方示范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团队培育的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中油早1号”单产迎来突破——经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现场鉴定,采用机械分段收获亩产达177.65公斤,刷新我国“稻—稻-—油”三熟制种植模式下油菜单产纪录。

680e4c64e4b078fce4494f11.jpg

示范田里即将收获的中油早1号油菜。李晨摄

这一突破性成果破解了困扰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多年的茬口衔接难题。传统油菜品种生育期长达210天,难以适应南方双季稻区的茬口问题,导致大量冬闲田闲置。而“中油早1号”仅需约170天即可成熟,在北纬27度以南可实现“稻—稻—油”茬口有序衔接,相当于“抢”回一季冬季作物生长时间。

“中油早1号”在新品种联合试验中,亩产比对照品种提高6.46%,含油量高达44.37%,亩产油量比对照增15.61%,实现了“早熟又高产高油”的育种目标。据介绍,以“中油早1号”为核心,集成配套一系列先进生产技术,连续三年在小面积生产试验、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方中分别取得产量突破。

2025年3月,哈佛大学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医学会内科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针对22.1万人33年的随访研究表明,用10克/天的植物油替代等量的黄油(动物油),可使死亡风险降低17%。而每天多吃5克的双低(低芥酸、低硫苷)菜籽油、大豆油和橄榄油分别与降低死亡风险15%、6%和8%有关。双低菜籽油价格仅为橄榄油的1/3,但健康效益更甚于橄榄油,而目前我国双低菜籽油消费仅占植物油消费总量的20%,“中油早1号”作为典型的双低油菜品种,其推广将有力改善我国居民食用油消费结构。

据悉,农业农村部已将“中油早1号”列入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随着“中油早1号”等短生育期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昔日的冬闲田将变身“健康油田”。据测算,我国可开发利用冬闲田(包括双季稻和一季晚稻等)面积高达6000万亩,按亩产150公斤、含油量44%计算,每年可新增优质菜籽油396万吨,使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从33.6%跃升至43%,相当于减少30%的进口依赖,有力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中国科学报]“中油杂501”迟播双密技术破解粮油争地难题
    2025-04-28
  • [工人日报]油菜产业专家团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推进会召开
    2025-04-28
  • [光明网]科技利器构筑“瓜果卫士”!我国瓜实蝇绿色防控技术效果显著
    2025-04-28
  • 全谷物类黄酮及其生物合成途径
    2025-04-28
  • [光明日报]科学家破解豌豆七大性状基因之谜
    2025-04-28
  • [新华社]首季中国经济观察|“四良”融合 粮油生产开局良好
    2025-04-28
  • 首个桃完整泛变异组图谱发布
    2025-04-28
  • 发现提高玉米蛋氨酸含量的关键基因
    2025-04-28
  • 紫花苜蓿结构变异对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2025-04-28
  • [科技日报]“迟播双密双高”技术破解粮油争地难题
    2025-04-27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