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人民日报]良种良技赋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

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 人民日报|作者:张惠雯
字体 小 中 大

9月22日,中国农科院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科技攻关行动成果集中展示现场观摩与交流研讨会在湖北天门召开,经专家机械化实收测产,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首创的ARC生物耦合技术与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中豆63、花生新品种中花16,配套精量播种、绿色防控、低损收获等绿色增产技术集成应用,克服了连续2个月的高温干旱不利气候,实现大豆、花生大幅增产增收。

近年来,中国农科院统筹全院优势力量,启动实施了“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科技攻关行动。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中国农科院组织多单位协同、全链条攻关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大豆和花生高油高产新品种、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智能化农机装备、绿色防控技术等。中国农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表示,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要以科技赋能粮油产能提升,发挥优势协同全国科研力量,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强化成果集成落地应用,为国家粮油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在黄谭镇大豆示范片,采用ARC生物耦合技术+大豆新品种中豆63集成应用,亩产达308.1公斤,相比未应用ARC技术的田块(中豆63)增产17.56%,比当地未采用ARC技术的常规大豆品种增产36.9%;在多宝镇花生示范片,采用ARC生物耦合技术+花生新品种中花16集成应用,亩产达447.04公斤,相比未应用ARC技术的田块(中花16)增产18.9%,比当地未采用ARC技术的常规品种增产51.23%。且采用ARC技术的大豆、花生结瘤效果显著,对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天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银庭介绍,黄谭镇大豆年种植面积达4万亩,50%以上采用了ARC生物耦合和中豆63集成技术,多宝镇花生年种植面积达8万亩,60%以上采用了ARC生物耦合和中花16集成技术。通过良种良技集成,大豆、花生示范田平均每亩分别增收约400元和700元,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

ARC生物耦合技术由油料所李培武院士团队首创,2020-2024年在全国大豆、花生主产区开展了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和10万亩片示范应用,结果显示该技术对大豆和花生均具有诱导高效结瘤固氮、促进根系发育和植株生长、减少黄曲霉等有害生物丰度、防止脱肥早衰、提质增产等效果,2023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2024年被遴选为全国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

中豆63是油料所南方大豆遗传育种团队选育的高产优质广适大豆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抗高温干旱、耐多雨高湿等特点,适合长江流域、西南山区、黄淮海及滨海盐碱地种植,入选中国农科院“100项前沿性、标志性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中花16是花生遗传育种团队选育的高产高油多抗花生新品种,具有抗旱、抗倒、抗叶斑病和锈病、稳产性好等特点,先后四次入选国家主导品种,适合长江流域和黄淮等省市花生产区种植。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以科技破解土传玉米穗腐病难题
    2025-09-23
  • [新华社]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水稻主题科普活动
    2025-09-23
  • [人民日报] 潍坊昌邑市:突破生姜连作障碍,赋能产业绿色发展
    2025-09-23
  • [农民日报]2025 年蛋品 “荟” 消费推广活动在河北涿州举办
    2025-09-23
  • [CCTV-17]《中国三农报道》丰收中国2025·增产大行动 “四良”深度融合 万亩方玉米亩产超1200公斤
    2025-09-22
  • [光明网]【智造未来】盐田改造 沃野新生——盐碱地改良治理技术
    2025-09-22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2025年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班
    2025-09-22
  • 秋水切埋秸秆还田技术实现稻田地力与单产双提升
    2025-09-22
  • [人民日报]马铃薯和番茄竟然是近亲(唠“科”)
    2025-09-22
  • [科技日报]农业科学发现大模型升级亮相
    2025-09-2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