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新华社]新华鲜报|第八个丰收节!城乡共赴秋日盛会

发布时间:2025-09-23 |来源: 新华社|作者:古一平、叶婧、邵琨
字体 小 中 大

9月23日,农历秋分,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是属于亿万农民的节日,是对农业发展的礼赞,是对勤劳奋斗的致敬。


XxjdzbC000066_20250923_CBMFN0A002.jpg

最新的数据,让人温暖而振奋!今年,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实现稳产丰收;作为全年粮食产量的“大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夺取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

在节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温暖人心,催人奋进。

14亿多人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对解决好吃饭问题这件“头等大事”,中国始终不懈努力。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进一步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

丰收节里,处处是丰收的舞台。


XxjdzbC000066_20250923_CBMFN0A004.jpg

9月23日,在山东省招远市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现场,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的石榴种植户刘远与大家交流。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在山东烟台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今年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举办地,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饱含乡土气息的节目轮番上演,种业振兴成果展示、乡村特色文化嘉年华、乡村大集精彩不断。

在河南灵宝,“村BA”篮球赛激情开赛;在浙江临海,稻田舞狮赞颂五谷丰登;在广东肇庆,非遗艺术组舞表演吸引目光……欢声笑语、人头攒动、“农”味儿十足。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XxjdzbC000066_20250923_CBMFN0A003.jpg

9月22日,在福建省平和县,果农在柚子园里采摘蜜柚。新华社发(李润南摄)

丰收,离不开好政策。

严格开展包括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在内的党政同责考核,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支持政策,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已经实现全面覆盖;完善粮食储备收购等措施,让农民“粮食丰收,票子到手”。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丰收,科技打头阵。

放眼大江南北,农业生产一线“新”风扑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3.2%。

“攥紧”中国种子。“中玉303”“中黄301”“中农粳11”……一系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玉米、大豆、水稻品种,广适、高产、耐密植,从源头上为粮食增产提升潜力。

生产一线,多种性能先进的国产农机装备登台亮相。混合动力拖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获机、果园机器人……正为农业生产高效“服务”。

广袤农田,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努力将试验田的高产量变为大田里的实在产量。

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2020年增加3800多万亩,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对粮食产量增长贡献超过60%。


XxjdzbC000066_20250923_CBMFN0A005.jpg

9月22日,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遮放贡米种植基地,村民展示收获的稻谷。新华社发(梁志强摄)

这是农民的节日。

秋高气爽,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村民、曾经的贫困户王金山,一大早就走进村里的古桑树林,动手清理落叶。

王金山现在担任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管护员,负责看护生长在黄河故道的30多棵古桑树,不仅每月能领到工资,“靠卖桑椹还能带来每年近6000元的收入”。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过渡期内,接续发力的政策帮助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到2024年的17522元,并帮助地方培育打造特色乡村产业。

中国实践向世界证明,贫困是可以战胜的,而且是可以阻断、不再复发的。

对于广大农民,丰收不只五谷满仓,也是越来越红火的生活。

道路修到家门口。农村公路总里程超过46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10多圈,串起农民致富新希望。

随时用上自来水。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截至2024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家底越来越厚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10万家。

这是城乡的盛会。

丰收喜悦,城乡共乐。城与乡,正在相互滋养,共同繁荣。

对农民来说,农产品种出来,得丰收,还要卖得出、卖得好、效益高。

就市民而言,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这些沾泥带露的农产品是“心头好”,到农村住民宿、吃美食、赏美景是消费新时尚。


XxjdzbC000066_20250923_CBMFN0A001.jpg

9月2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北正乡北正村,农民在石榴园直播带货。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如何“两好并一好”?需要顺畅城乡消费链路。

今年农民丰收节,促消费成了重头戏。金秋消费季再次启动,电商企业竞相促销,金融机构推出农产品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兑换等优惠措施接连不断……

让农产品顺畅出村进城,让城里人在望山看水中共享丰收。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推动优化供给,促进流通,激活市场,既扩大农产品消费,也为乡村聚集人气,释放出拓消费、扩内需的积极信号。

丰收节搭台,让我们一起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CCTV-17]《中国三农报道》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增产大行动 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 挖掘大豆单产潜力
    2025-09-23
  • 以科技破解土传玉米穗腐病难题
    2025-09-23
  • [工人日报]农业科学发现大模型升级亮相
    2025-09-23
  • [新华社]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水稻主题科普活动
    2025-09-23
  • [工人日报] 良种良技赋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
    2025-09-23
  • [人民日报] 潍坊昌邑市:突破生姜连作障碍,赋能产业绿色发展
    2025-09-23
  • [农民日报]2025 年蛋品 “荟” 消费推广活动在河北涿州举办
    2025-09-23
  • [科技日报]良种良技赋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
    2025-09-22
  • [CCTV-17]《中国三农报道》丰收中国2025·增产大行动 “四良”深度融合 万亩方玉米亩产超1200公斤
    2025-09-22
  • [人民日报]良种良技赋能大豆油料产能提升
    2025-09-22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