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田间课堂开讲 传授管用技术

发布时间:2025-07-08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李丽颖
字体 小 中 大


谢瑞芝(右)在田间讲解技术要点。 贾宏博 摄

7月2日,烈日炎炎,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玉米田里,一场“田间课堂”正在火热开讲。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研究员谢瑞芝来到田间,为当地种植大户、农技骨干及基层农技人员等进行现场教学。

在一块起伏不平的坡岗上,示范田里晚春播的玉米已经长到半人高,植株茁壮、群体整齐,与旁边农户常规种植的玉米差异明显。这里采用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在滴灌水肥一体化的条件下,搭好了丰产架子,展现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潜力。谢瑞芝研究员以两块大田的玉米为案例,从宽窄行种植、导航精细播种、合理增加密度、适时化控、水肥科学运筹、病虫草害及时管理等方面展示技术效果,为大家讲解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核心。她现场剥开玉米植株,比较不同化控措施下玉米茎秆和气生根的发育差异。邯郸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段美生介绍,当地特意准备了播种较早的示范田,为“田间课堂”提供场景,这种实物教学让参加的人员印象深刻,能够在大田生产中将技术应用到位。

在另一块示范田中,600多米长的玉米地里,刚刚出苗的玉米呈现出一条条笔直的线条,导航播种的效果让大家啧啧赞叹。在这块示范田,谢瑞芝研究员拔出几棵玉米苗,指出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质量的影响,强调玉米“七分种、三分管”的特点,解释了宽窄行种植模式下滴灌带布局的作用:实现按需、分次、定向供给水肥,不仅能将水肥效率从30%~40%提高到60%~70%,更能显著降低生产的用工成本。最后,按照玉米田间管理的进程,她梳理了3~5展叶期的化学除草、6~8展叶期的化控防倒、化控后5~7天的水肥管理以及后期的“一喷多效”等关键管理环节。专家讲解后,参与活动的种植户们纷纷就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问:“我们这里玉米最佳种植密度是多少?”“密植后会不会倒伏?”“滴灌设备平时如何维护?”……各位专家耐心解答,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原理,还现场示范操作要点,并实地演示操作细节,针对性地为当地主栽品种“把脉开方”。种粮大户感慨道:“过去种地靠经验,迷糊账多,今天听了这些专家掰开揉碎地讲,尤其是密植和滴水控肥的门道,心里亮堂多了,增产增收更有底气!”磁县讲武城镇小寨村村民李春岭也是赶来参加“田间课堂”的种粮大户,他种植的500多亩地,已经用上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以前一亩地最多能产1200斤玉米,现在能产1700多斤,技术太管用了,增产太明显了!”李春岭告诉记者。

磁县是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示范县,此次活动是作科所与磁县人民政府“玉米单产提升科技包县合作”的重要内容。作科所研究团队围绕玉米密植品种筛选、种植模式比较、水肥运筹管理等关键环节设置了不同处理,让农户直观感受技术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的技术模式集成和应用奠定基础。双方共同打造10~15片玉米高产优质精准调控绿色技术示范区,力争示范区单产每亩提高150~200公斤,百亩示范方亩产突破1000公斤,带动全县30万亩玉米生产提质增效。

磁县农业服务协会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技术培训活动,推动良种良法良技落地生根,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让农民掌握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光明网]人工智能赋能种业振兴 政产学研共绘智慧农业新蓝图
    2025-07-07
  • [农民日报]“老农民”与科学家
    2025-07-07
  • [农民日报]政产学研共探AI育种路径 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种业之都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助力种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2025-07-07
  • [科技日报]政产学研共探AI育种路径 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种业之都
    2025-07-07
  • [澎湃新闻]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发布,开启AI解码种质资源新纪元
    2025-07-06
  • 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2025-07-06
  •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2025-07-06
  •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主要篇目介绍
    2025-07-06
  • 以炙热的向党之心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游本昌的勉励和问候极大鼓舞全国文艺工作者
    2025-07-05
  • [中国科学报]桃多组学数据库PeachMD发布
    2025-07-05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