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希望的天山脚下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优质农牧产品供给基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战略地位显著,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对口援疆战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下,依托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组建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作物生物安全与防控等16支创新团队,建设8个“高能级”科研平台,把百余项技术成果转化运用到新疆农业生产中,推动新疆农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从玉米密植技术让戈壁滩变身“吨粮田”,棉花品种技术的更新换代,到新疆水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再到“戈壁菜仓”的探索实践……展现出新疆农业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蓬勃活力。
筑牢粮仓根基:科技守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屏障
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区,每年要经历100多天的沙尘天气,最大风力可达10级,狂风肆虐时,沙尘让这里不见天日。然而,2024年秋天,一望无际的沙海边缘,却呈现出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金色的玉米挺立成墙,逼退了流动的沙丘,在贫瘠之地创下亩产1100公斤的“吨粮田”奇观。
沙漠变良田,创造这一切的是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和他的团队。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就带领团队成员长期驻扎新疆、内蒙古、河南等省区,开展对玉米高产理论及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探索。
“密植是玉米高产的第一关键词。”李少昆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增密带来的倒伏、空秆等问题。”
经过20年攻关,李少昆团队成功突破密植群体倒伏、抗逆性降低、整齐度差及资源利用率低四大核心瓶颈。在且末县,团队选择耐高温玉米品种,采用贴片式滴灌带,根据玉米生长需求规律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少量多次,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他们将种植行距由原来的40厘米+70厘米改为30厘米+70厘米,将密度提升到每亩7000株至8000株,比常规种植密度高出近30%。
2024年,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全国实施面积超过4500万亩。采用该项栽培技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玉米亩均单产796.3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伊犁河谷创造百万亩吨粮田亩产达1164.7公斤的纪录,大面积高产水平已经超越欧美发达国家水平。这项技术不仅让戈壁滩变成了“吨粮田”,更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但干旱、盐碱等逆境制约着优质小麦生产。“产量偏低是限制优质麦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中虎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培育产量品质同步提升的新品种。”
从2000年开始,何中虎就带领团队长期驻扎新疆等省区,把分子标记技术和常规育种有机融合。
经过20多年的攻关,何中虎团队成功突破了高产优质与广适性结合的难题,育成了优质高产新品种“中麦578”,其面包加工品质达到进口加麦水平,而且特别适宜制作优质拉条子、面条、饺子等,大面积产量与高产品种济麦22等持平,比现有优质品种提高5%以上,被广大麦农誉为“优质麦的品质,普通麦的产量”。
2025年,南疆喀什380多万亩冬小麦喜获丰收,优质高产新品种“中麦578”的推广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在英吉沙县3000亩高产优质小麦示范田,“中麦578”平均亩产达650公斤,且熟期与当地种了30多年的主栽品种“新冬20”相当,为后续复播玉米争取了宝贵时间。
近几年,喀什地区主推“中麦578”等优质高产品种。今年每亩增产达50公斤,仅增产优质优价部分就可增收120元/亩。“中麦578”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色希望”。2025年秋播,“中麦578”在喀什的面积约为70万亩,将使更多麦农和消费者受益。
我国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具备生长速度快、屠宰率高、净肉率高等优势,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肉牛种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据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绍华介绍,目前,华西牛已在新疆落地推广。在伊犁州的核心示范点建有800余头育种核心群、标准化种公牛站、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以及专业化技术支撑团队,形成了集选育提升、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化育种体系。
经过不懈努力,伊犁州已建立多个“华西牛”良种繁育基地,其中1个基地成功跻身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行列。该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年存栏基础母牛达8500头以上,每年可向全疆乃至全国提供优质种牛300头以上,为“华西牛”的进一步推广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助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西部中心正积极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华西牛遗传改良重大工程。推广优质华西牛种源,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预计改良后犊牛成活率提高15%,每头改良牛每年能为养殖户增加经济收入2000元以上。
“华西牛的推广应用,将显著提升新疆肉牛产业的良种化率和生产效率,为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支撑。”侯绍华表示,未来5~10年,随着华西牛种群规模扩大和技术体系完善,新疆有望实现肉牛品种的自主可控,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依托区位优势,新疆还将面向中亚地区,输出优质种牛与养殖技术,建设“立足新疆、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优质畜产品供应基地。
与此同时,来自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王强研究员带领油料提质增效团队深入全疆22个地州(师)开展科学试验,总结出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且适合新疆花生种植的典型模式和技术体系,实现新疆花生种植从1万亩突破到50万亩,推动新疆花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饲用蛋白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盐碱地治理也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关键课题。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科研人员构建“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双路径协同,突破耐盐作物育种与土壤脱盐技术,在尉犁、且末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充分挖掘新疆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
赋能产业振兴:科技引擎驱动乡村共富
在新疆的广袤棉田里,另一场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宋美珍带领团队,正推动棉花种植从“矮密早”向“宽早优”模式转变。
“‘宽’是行距拓宽,‘早’是棉花早发早熟,‘优’是原棉品质优良。”2018年1月,宋美珍主动请缨,从河南安阳跨越3200公里奔赴新疆,担任棉花研究所石河子综合试验站站长。“扎根新疆,献身棉花事业”既是她的誓言,亦是行动的注脚——每年驻站时间长达300余天。她常对团队说:“棉花的科学问题在新疆,答案就在田间。”
2021年,宋美珍把家搬到了新疆,继续推广“宽早优”植棉模式。棉农老张望着每亩仅9800株的棉苗忧心忡忡:“宋老师,往年我的地里每亩出苗1.6万株,今年苗这么少,我这标兵的脸往哪儿搁?”
宋美珍顶着烈日,俯身扒开板结的土层:“老张你看,壮株根系能扎得更深,这才是抗逆的关键。”此后,她每隔十天便到田间观察长势,手把手指导水肥管理。秋收时,老张的棉田不仅以亩产510公斤蝉联当地第一,纤维品质更跃升前列。
采用“宽早优”植棉技术,棉田病虫害明显减轻,节省农药支出10%至15%,人工成本降低30%以上,植棉总成本降低8%以上,残膜回收率也可提高10%。
宋美珍团队研发的高光效群体优势调控技术能增加结铃空间3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亩增效200~400元,累计示范推广6000多万亩。这项技术正在重塑新疆棉花产业的质量效益格局。
2024年9月,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龙河基地,一场棉花测产活动正在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等专家组成的测产专家组,对种植的“中棉113”进行了田间测产。
结果令人振奋:百亩示范田平均籽棉亩产达到750.3公斤,千亩示范田平均籽棉亩产达到637.7公斤,再创昌吉州棉花亩产历年新高。
“中棉113”是早熟优质高产新品种,如今已占据北疆冷凉棉区近40%的种植面积,筑牢占全国产量92.2%的优质棉基地。这一成果背后,是高品质棉花生产模式与技术创新团队的不懈努力。
水资源是新疆农业的命脉。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约束,西部中心创新“节水—循环—优配”技术体系,在棉花主产区推广智能灌溉,实现灌溉定额降低20%~30%,水分利用效率提升25%~35%。在戈壁农业区集成设施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亩节水肥近2000元,成本降约28%,产量增加约40%。
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丰富的品种资源和广袤的种植面积,成就了“瓜果之乡”的美誉。库尔勒香梨、哈密瓜、吐鲁番葡萄、阿克苏苹果等品种享誉全国。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力荣潜心研究,率领团队成功培育的多个桃品种现已成为多地的主栽品种。
“我做了37年桃子研究。在新疆,其实相当于二次创业。”王力荣带领团队收集保存的桃种质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育成的蟠桃、油蟠桃、观赏桃为我国同类第一大栽培品种。
2023年,王力荣任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西部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团队首席科学家。她清楚,林果产业是新疆覆盖范围最广、惠及人口最多、农民增收潜力最大的绿色支柱产业。王力荣带领团队跑遍了全疆几十个县市,长时间蹲在田间地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们在拉网式考察中收集了300多份新疆土桃特色种质资源,完成共600份的新疆野苹果、土桃、土杏、樱桃李、巴旦木资源考察和研究。
她还带领团队深入服务产业,建立了9个专家工作站或基地,累计引进苹果、梨、葡萄、桃、樱桃等新品种100多个,筛选出一批适宜品种,建立了本土化标准化栽培模式,进行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建立了主要产区种植者“朋友圈”。
在和田地区,他们建起了沙漠果园示范基地,沙漠变果园,为沙漠地区沙土地开发利用、开展果树生产提供开放式观摩学习基地。和田地区果树种植户艾尔肯·吉力力种了中油蟠系列品种,每亩果园收入超过2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0多户农户也种植了新品种桃,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新疆的瓜颇为有名。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龙河试验基地的西瓜大棚里,一株株吊蔓西瓜的瓜藤在吊绳牵引下,沿着直立支架攀爬,形成了绿意盎然的立体种植景观。藤叶间,一个个圆润的小西瓜悬吊半空,惹人喜爱。
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朱迎春正带领团队革新传统种植模式。朱迎春介绍:“我们把西瓜‘请’上支架,通过设施吊蔓栽培模式实现立体生长,每亩种植密度从传统的700株左右提升至2000株以上,西瓜的品质和种植效益都得到大幅提升。”
41岁的朱迎春已经与西瓜打交道16年了。2017年开始,她带领团队以老龙河基地为“主战场”,旨在解决新疆西瓜产业重大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为破解西瓜种植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枯萎病,他们开发了嫁接方法。然而嫁接苗推广太难了。“我们2019年开始和合作社农户对接,他们疑虑很多,免费提供种苗都不愿意尝试。”朱迎春回忆,第二年她苦口婆心说服农户种了20亩,不但产量提高了,口味也没有受到影响,农户才慢慢接受了西瓜嫁接苗。
针对新疆西瓜种植不宜重茬,用工用水量大、成本高等实际生产情况,该团队筛选出适合低温寡照、设施大棚生产的西瓜品种,并且研发了配套砧木品种和轻简化栽培技术。
朱迎春团队从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机械研发+技术研发及集成方面,研发创建了不同生态区3种种植模式,在北疆地区实现亩节本增效1000~1200元,南疆地区节本增效亩均600~800元。
设施技术在新疆还开辟了一片意想不到的天地。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缘,一片曾经荒芜的戈壁滩上,如今矗立着一排排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棚内,番茄挂满枝头,黄瓜青翠欲滴,与棚外一望无际的戈壁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南疆推动的“戈壁菜仓”项目示范基地,一场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的变革正在天山脚下悄然进行。
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杨其长说,新疆拥有10.5亿亩戈壁沙漠和1.8亿亩盐碱地,其中3.9亿亩具有设施农业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和田、喀什、阿克苏等水资源相对有保障的南疆地区。他说:“南疆地区与山东寿光、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同处北纬37°线,这一纬度被证明是设施蔬菜生产的优势区域。这里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达2550~3500小时,日照率60%~80%,具有发展设施农业的天然优势。”
技术创新为戈壁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科研团队研发了三类戈壁温室,采用点状钢结构基础与轻简装配式结构,成本较国内外同类温室降低30%以上。太阳能主动截获与蓄能调温技术的应用,使夜间气温比传统温室提高4~5℃,节能率高达63%~73.5%。新型水汽冷凝回收技术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1公斤番茄仅需用水25~30升。
戈壁菜仓建设不仅拓展了耕地资源,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23-2024年产季,南戈壁试验区亩均蔬菜产量达8.2吨,节水63%,产品供应本地市场并部分外销中亚。
和田的戈壁滩,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正在科技的力量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边疆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戈壁菜仓的建设,不仅展现了中国人“向沙漠要耕地”的智慧和勇气,更开创了非耕地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突破科技前沿: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革命
在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征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2020年,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杨作仁离开家人,踏上新疆的土地,开启了为期三年的科技援疆之旅。援疆工作圆满结束后,他始终放不下这片土地,带着对新疆棉花事业的牵挂,响应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号召留在了新疆昌吉。
如今,杨作仁团队在生物育种领域的突破令人瞩目。西部中心建立了新疆基因编辑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布局植物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技术前沿研究。“推动棉花育种转型升级,加快育种进程,选育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是新疆棉花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杨作仁说。他敏锐地察觉到,生物育种技术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前沿核心,基因编辑等新型育种技术也成为种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2025年6月,杨作仁团队联合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柳小庆团队,成功创制出能高效合成天然强抗氧化剂虾青素的功能型棉花新材料“TY”。
针对新疆棉花产业存在的棉籽、棉叶、棉铃壳等副产物因缺乏高值化利用技术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团队依托“中棉49”,运用跨物种基因重组技术,将莱茵衣藻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CrBKT和雨生红球藻的β-胡萝卜素羟化酶HpBHY编码基因模块导入棉花。虾青素在营养与生殖器官同步高效积累,为开发棉花“非纤维经济”提供范式。
虾青素作为自然界中的强抗氧化剂,其抗氧化能力远高于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被誉为“超级抗氧化剂”。杨作仁介绍,棉籽是棉花结出的“硬核果实”。富含虾青素的工程棉花为棉籽油增添了健康元素,棉籽油的功效和附加值也升级了——棉籽油中的天然维生素E结合虾青素,可提升抗氧化协同效应。这一突破性成果为棉花产业开辟了全新的价值空间。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新疆棉花产业正积极探索绿色转型之路。“我们不仅要向棉花的产量要效益,还要向棉花的碳汇要效益。”今年38岁的棉花研究所研究员王占彪已经从事棉花研究15年。2022年,他依托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和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团队。
碳汇对大众来说还是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他的团队聚焦棉花布局与低碳生产技术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王占彪介绍,棉花秸秆有很高的利用价值,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将棉秆还田,为土地提供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但同时也会增加部分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解决方式就是将棉花秸秆进行高温碳化。该团队研发的秸秆炭化技术为棉田减少了25%的氮肥投入,并同步增加了棉花产量。
2024年3月,全国首单农业碳汇交易成功完成,生态产品实现价值变现,王占彪看到了新疆棉花碳汇交易的巨大潜力。他介绍,团队正在依托相关项目平台推进碳汇项目备案,稳步开辟新疆棉花碳汇交易路径。
在智慧棉田建设方面,西部中心科研人员集成智能技术创建“智慧棉田”高产样板,实现了北疆百亩攻关田单产突破750公斤/亩。通过无人机巡田、AI病害诊断、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大幅提升了棉花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依托国家生物安全西北中心、棉花生物育种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分中心等6大平台,西部中心的科研人员系统性攻关盐碱地治理、生物制造等瓶颈技术,为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守护民生健康:绿色技术普惠边疆
在新疆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始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全域绿色防控体系,保障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健康。
农田“白色污染”治理是新疆农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何文清团队长期致力于残膜污染防控研究。“针对农田残膜污染,我们现在主要从减量、替代和回收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使其更有利于回收,减少地膜在土壤里的残留;二是试验推广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三是利用新技术、新机械,回收和处理好残膜,实现残膜资源化循环利用。”
在昌吉州,加厚地膜正日益受到农户的青睐。加厚地膜指的是厚度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实验证明,相比普通地膜,加厚地膜拉力和韧性更强,残膜机械化回收率更高。
通过多年努力,新疆已建立全国最大的地膜污染防控网络,覆盖68县市1990个监测点,地膜回收率超85%。这一成就的背后,是科研人员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
在生物安全防控领域,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王锡锋团队开展了系统性工作。该团队集成创建适宜棉花全程机械化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累计示范面积320万亩,辐射660万亩。建成了最大规模、最全变异型的黄萎病病圃,筛选得到的4个抗性品种,病情指数控制在15以下,较对照区降低62.5%,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30%,有效保障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冯鸿杰团队潜心绿色防控,守护棉花健康。团队研发出棉花黄萎病高效微生物菌肥。2021-2024年在新疆多个重病田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平均达65.4% ,亩均增产11.4%,亩增收200元以上。在疆培训农技人员3000余人次,示范推广多个微生物菌剂200余万亩,为新疆棉花产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成为棉花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
在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科研人员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团队重点开展伊犁马疫病防控攻关,建立无疫区示范样板,守护边疆民族地区生命线。
在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领域,科研人员研发“大盘鸡块”“烤卤鸡”等即食化系列产品,推动“泰昆健康鸡”区域品牌建设,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安全闭环。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更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在特色林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王力荣团队通过品种改良、绿色防控及采后保鲜技术的集成应用,显著提升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在阿克苏、喀什等地,苹果、红枣、葡萄等主栽品种推广节水减药栽培模式,糖度与耐储性提高15%以上,带动农户亩均收益增长逾2000元。
开放合作升级:打造中亚农业创新共同体
在西部中心的战略布局中,国际合作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中心不仅着眼新疆农业发展,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构建中亚农业国际合作新高地。
西部中心主动发起“国际农业科学计划”,加速作物育种、生物安全、动物疫病、可再生能源等前沿技术“走出去”。援建哈萨克斯坦动物P3实验室,共建中乌棉花“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并设立中乌、中塔农业科技示范园,不断拓宽并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
2023年,西部中心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交流,成功召开中国—中亚农业科技创新与合作国际研讨会,组织农业专家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开展实地调研与学术交流,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农业科学院、塔吉克斯坦农业大学等签署合作备忘录。
国际合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对外输出,也为新疆农业发展带来了国际视野和先进理念。通过国际合作,西部中心引进了一批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同时将中国自主培育的优良品种和创新技术推广到中亚国家,实现了互利共赢。
西部中心还积极探索人才交流与培养新模式,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为新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途径。
成立中亚农业研究中心,年互访100余人次,推动中哈“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P3级)新疆基地建设。筹建中—乌/塔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这些国际合作平台不仅促进了科技交流,更成为增进与中亚国家友谊的重要桥梁。
通过国际合作,新疆农业科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西部中心与中亚国家的合作项目涵盖了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控、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等多个领域,为区域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国际人才培养方面,西部中心通过援外培训班为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培训农业技术人员超100人次,显著提升区域农业科技协同能力。这些培训项目不仅传授了先进技术,更传播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增强了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西部中心的国际合作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西部中心将继续拓展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建设更多联合实验室和示范园区,让更多中国农业技术“走出去”,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从向科学进军的“火车头”、科学春天里的“先行者”,再到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西部中心和广大科研人员奔跑在路上,积极打造支撑新疆、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从单纯追求产量到质量效益并重,从资源消耗到绿色发展,从单一产品到全产业链开发,新疆农业正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西部中心将紧密围绕新疆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只争朝夕的超常付出,在创新型新疆建设中发挥“国家队”作用,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试验田”走向农业生产的“主战场”。
70年沧桑巨变,在希望的天山脚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再出发,继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朝着农业强国目标稳步迈进。
- [农民日报]辨识入侵物种 共筑生态安全2025-09-26
- [中国科学报]新技术破解黑土地秸秆还田难题,助稻田地力提升2025-09-26
- [中国科学报]专家齐聚吉林观摩大豆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25-09-26
- [中国科技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2025-09-26
- 猪蓝耳病继发细菌感染之谜揭晓2025-09-26
- 新型仿生纳米喷雾实现精准抗菌2025-09-26
- 溶解性生物炭对线虫的双重效应获揭示2025-09-26
- 自筛型微藻可显著提升畜禽养殖污水净化2025-09-26
- 联盟聚力助推大豆产业提质升级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