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农民日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科研攻坚50年成果斐然

发布时间:2025-06-10 |来源: 农民日报|作者:黄中钜
字体 小 中 大

近日,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会暨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60周年学术交流会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本次会议以“寻根溯源、协同创新”为主题,探讨小麦重大病害科学防控的发展方向。

“全国麦类作物病害研究与防控协作组”(以下简称“协作组”)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全国小麦锈病研究协作组”,走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历经4次内容扩充和名称变更,如今已成为由全国40多家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合而形成的合作交流平台,实行“开放式运行、AA制管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为组长单位。通过长期协同创新,协作组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条件和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推动我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土传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基本实现小麦“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

协作组组长陈万权介绍,50年间,协作组持续开展小麦重大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病菌致病性与小麦品种抗病性监测,定期举办全国麦类作物病害学术年会,专题调研麦类作物重大植保问题,协作完成小麦重大病害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培养了一大批麦类病害研究领域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搭建了一系列有关麦类作物病害科技创新的国家级平台,为保障国家小麦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小麦生产常见病害有30多种,其中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茎基腐病等频发,1951年、1964年小麦条锈病的全国大流行曾造成我国小麦产量巨大损失。自成立以来,协作组集全国农业科研力量联合攻关,联合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20多项与麦类病害有关的国家重大研发项目,完成“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中国小麦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等协作研究;制定“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病害综合防治方针,以及“综合治理越夏易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条锈病分区治理策略;成功研发以三唑酮(粉锈宁)为代表的高效内吸杀菌剂及其使用技术;育成“中植1号”“陇鉴9343”等新品种11个,抗锈良种实现了8~10轮次改良换代;提出准确可靠的病害发生流行中长期预测预报办法,有效降低了小麦锈病的流行成灾频率。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陇南地区作为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核心菌源基地,见证了协作组成员“扎根黄土、求真务实、不断探索、协同创新”的科学家精神。1965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甘肃省甘谷县建立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站(以下简称“甘谷站”)供全国有关专家使用,协作组以此为基点,开展以小麦条锈病为主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依托甘谷站,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天水有害生物防治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该站2011年获批“农业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2018年获批“国家植物保护甘谷观测实验站”。

全国锈病工作者紧密结合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这一国家重大需求,立足甘谷站,面朝黄土、寻根溯源,不畏艰险、攻坚克难,承前启后、不断探索,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重大科技问题。

“今后,协作组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四个面向,赓续优良传统,围绕国家需求,开展协同创新。”陈万权表示,要继续充分发挥协作组的人才团队和平台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小麦重大病害的协作研究,解决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科技问题,确保我国小麦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新京报]粮食烘干机也能智能化,中国农科院举行新产品示范活动
    2025-06-09
  • [光明日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鲁示范推广“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09
  • 生物降解地膜微塑料在土壤中的降解特征
    2025-06-09
  • [CCTV-2]《第一时间》 月度经济观察 供应增加 全国鸡蛋价格呈下降走势
    2025-06-09
  • 习近平同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就中缅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李强同敏昂莱互致贺电
    2025-06-08
  • 许其亮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习近平等到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
    2025-06-08
  • [人民日报]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先行试点初见成效
    2025-06-08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
    2025-06-08
  • 提产增效创新模式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6-07
  • [农民日报]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
    2025-06-07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