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7日,以“发展智慧灌溉 数智赋能农业节水”为主题的第四届智慧灌溉大会在江苏昆山举行。大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联合主办,苏州中农院华东农业科技中心、苏州驭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协办,汇聚了国家灌排企业、科研院所、灌区管理部门及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代表,通过技术研讨、成果展示、实地观摩等形式,共探智慧灌溉发展路径,共绘农业节水新图景。
破解水资源约束,锚定智慧灌溉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智慧灌溉行业加速发展,在技术研发、设备推广、应用规模上均实现突破。据统计,2024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智慧灌溉技术在主要粮食产区和经济作物种植区的普及率明显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拼资源、拼投入”传统模式向“靠科技、靠创新”现代化路径转型的关键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提升至0.580,但与发达国家0.7以上的水平仍有差距。与此同时,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水资源刚性约束趋紧,“用更少的水种出更多更好的粮”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在此背景下,本届大会承载着科研与产业对接、区域动能注入、行业方向引领等核心使命,为智慧灌溉行业发展锚定清晰坐标。

第四届智慧灌溉大会在江苏昆山举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从国家战略层面为智慧灌溉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强化智能农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未来两年突破3-5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建设智慧灌溉技术熟化基地,推动技术装备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开设智慧农业研修班,培养懂农业生产、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灌溉所所长王景雷介绍,灌溉所已围绕“安全供水、精准控水、高效用水”进行智慧灌溉科技创新多维布局,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谋划建设全国农业水效网,为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核心支撑;在关键技术装备上,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多年科研成果积极研发灌溉智能体,推动灌溉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在协同创新上,牵头组建国家灌溉农业绿色发展联盟,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加速成果转化,从全产业链出发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保障粮食安全。
昆山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高文伟表示,昆山始终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同推进,将智慧灌溉作为破解“人多地少水紧”矛盾的关键抓手。下一步,要规划建设智慧灌溉产业园区,聚焦智能设备制造、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动能;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农业高层次人才集聚地,力争成为长三角现代农业发展的标杆。
多学科融合驱动,破解行业发展瓶颈
“智慧灌溉不是单纯的技术设备升级,而是要突破农业水循环、作物生理响应、环境动态变化和系统协同调控多环节的基础理论瓶颈。”王景雷在大会学术报告会上的观点,道出了当前智慧灌溉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多学科深度融合。本次大会特设的学术报告会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为行业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深耕北方灌区研究多年,他在报告中直指北方灌溉技术痛点。通过对11个省区、18个灌区的调研,尹飞虎团队发现北方地区存在水资源总量占比低、农业用水占比高、水土资源匹配度差等问题,且灌区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建设适配技术到位率低、设施老化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痛点,他提出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强化水利科技攻关等建议,并特别强调要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完善相关标准体系,解决“一张图纸走天下”的同质化问题。
在具体作物技术应用层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谢瑞芝带来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颇具代表性。该技术以滴灌水肥一体化为基础,融合农艺、农机与农业工程,通过“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三大核心手段,实现玉米单产大幅提升。在新疆奇台,该技术创造了玉米亩产1663.25公斤的纪录;在东北通辽,采用浅埋滴灌模式后,百万亩玉米田亩产突破1000公斤。
水利工程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则是智慧灌溉的另一重要突破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张宝忠团队聚焦灌区智能高效输配水技术,研发出雷达水位计、无线开放式超声波流量计、无底短河道量水槽等核心产品,解决了宽浅渠道量测难、设备安装复杂等问题。在河北石津灌区的示范应用中,这些技术实现了渠道流量监测精度在4%以内、闸门调节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在2024年上半年重度干旱时,有效保障了作物适时适量供水。
武汉大学教授史良胜将人工智能与水稻种植深度融合,研发出“水稻智脑”系统。该系统通过构建“卫星+基站+手机”的立体感知网络,在湖北省10个水稻重点种植县实现日尺度、10米空间分辨率的农情监测,并结合数字孪生模型与深度强化学习,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精准决策。灌溉所研究员陈震分享“多特征融合和智能管控的精准灌溉技术与装备”成果,通过融合多源数据、轻量化算法并与智能装备联动,有效破解传统灌溉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的难题。
当前,智慧灌溉正朝着可持续、规模化及多学科深度融合方向发展。王景雷指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协同、数据驱动的精准化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不仅能推动突破行业瓶颈,也为后续智慧灌溉技术规模化应用、筑牢行业高质量发展根基提供核心指引。
场景化精准适配,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
大会成果发布与项目路演环节,一批聚焦不同应用场景的智慧灌溉技术成果集中亮相,展现出“从通用型技术供给转向场景化精准适配”的行业趋势。这些成果覆盖温室、大田、稻田等多场景,既有针对设施农业的“基于智能测控与数据融合的温室水肥一体化智能调控装备”,也有服务大田作物的“天穹 AI 大田农业数字化中心”“土壤墒情及灌溉需求预测技术”,还有适配稻田的“稻田精准智能控灌系统”,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灌溉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企业与科研团队还针对技术落地痛点推出创新产品。例如,“移动式灌溉首部系统”解决了小型农户灌溉设备投入高、移动不便的问题;“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则通过轻量化算法与智能装备联动,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大会举办地,昆山凭借“江南水乡”的生态禀赋与“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成为智慧灌溉实践的鲜活样板。截至2024年年底,昆山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1.55万亩,通过智慧灌溉改造的农田每亩年均节水20%以上,节省人工成本150元,综合效益提升超200元。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更是集中展现智慧灌溉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的实际成效——3800多亩田野上,30多个智能监测设备组成“感知网络”,土壤墒情仪实时捕捉水分变化,无人机配合北斗导航实现精准施肥,4名技术人员通过“智慧大脑”即可管控千亩良田,去年这里的小麦高产攻关田还创下亩产641.1公斤的江南麦区新纪录。

陆家未来智慧田园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智慧灌溉技术正从单一设备改进迈入系统性技术重构阶段,从科学研究向规模化落地应用目标加速迈进。“智慧灌溉技术成果从通用型技术供给转向场景化精准适配,应用范围也从设施农业中的高附加值作物延伸至大田主粮作物。”王景雷指出,随着数字技术与农业节水实践的深度融合,智慧灌溉将持续发力,让每寸耕地用上“及时水、高效水、生态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筑牢水安全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