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邮箱 数字农科院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 组织机构
    走进中国农科院
    寄语
    院章程
    院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院机关
    院属单位
    区域创新中心
  • 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时政要闻
    农科要闻
    科研活动
    三农一线
    媒体报道
    视频农科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科学研究
    重大成果
    科研进展
    科技创新
    科技奖励
    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学发现
    中国农科院重大产品创制、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智库报告
    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布局
    中国农科院十大科研进展
  • 科技支撑
    主推成果
    产业专家团
  • 人才教育
    人才队伍概况
    人才工作概述
    专家学者
    人才动态
    研究生教育
    中国农科院人才招聘网
  • 国际合作
    总体概况
    合作伙伴
    合作平台
    合作机制
    国际农业科学计划
    中国农科院年报
  • 平台基地
    资源概况
    平台
    基地
  • 信息服务
    资源服务
    数字农科院
    农业科研信息化典型案例
  • 党建文化
返回门户首页 数字农科院 邮箱
官方微信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English
  • 院网首页
  • 图片新闻
  • 时政要闻
  • 农科要闻
  • 科研活动
  • 三农一线
  • 媒体报道
  • 视频农科
  • 政务新媒体矩阵
返回首页 Englis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分享到

[科技日报]全国“最美志愿者”李少昆:以科技之犁深耕沃野  引领玉米单产跨越式提升

发布时间:2025-08-15 |来源: 科技日报|作者:马爱平
字体 小 中 大

日前,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发布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作为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科技小分队骨干志愿者,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这位深耕玉米栽培领域四十载的科学家,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笔,以田间地头为纸,书写了科技赋能农业、志愿守护粮仓的壮丽篇章。


386000_c9a6313f-7663-4901-bd09-d650507bb259cop22y.jpg

破瓶颈:二十年磨一剑,密植技术大幅提高单产

“玉米单产提升,密植是核心,但绝非简单增加株数。”李少昆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二十年科研生涯的核心命题。自2004年起,他带领团队以“合理增密提高群体生产力”为突破口,针对我国玉米种植密度低、水肥利用率差、抗逆性弱等瓶颈,构建了一套涵盖“品种筛选、精准播种、水肥调控、化控防倒”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宽窄行种植+滴灌局部定向按需分次水肥供给,将传统等行距改为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交替布局,滴灌带铺设于窄行中间,既保证密植通风透光,又节省一半的滴灌带用量。应用该技术,玉米亩株数从4000株提升至6000株以上,窄行集中、精准、按需、高效供应水肥,灌溉水利用效率提升63.8%、氮肥利用效率提升58.8%。

导航精播+滴水齐苗,利用北斗导航实现单粒精播,误差控制在±2厘米,配合滴灌系统播种后24小时内滴水造墒,保苗率由85%提升至96%以上,最终实现收获期成穗率>92%,穗重变异性<15.3%。

化学调控+一喷多促在拔节期喷洒生长调节剂,6—8展叶期靶向化控“缩下促上”,穗下茎秆缩短26.8%,基部节间穿刺强度提高53.1%,根拔力增强48.6%,控制穗位系数<38%,大喇叭口至籽粒灌浆期按需进行1—2次一喷多促作业,一次无人机作业达到防病、防虫、叶片延衰多重功效,籽粒饱满度提高10%。

这套技术体系在2020年新疆奇台农场创下亩产1663.25公斤的全国纪录,2024年更在内蒙古通辽实现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百万亩核心区945.29公斤的跨越,让我国玉米大面积单产首次迈入“吨粮时代”。

扎根田埂:从实验室到田间,志愿精神赋能技术落地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抽屉里,要变成农民手里的‘金钥匙’。”这是李少昆常挂在嘴边的话。


2024年,全国玉米主产区遭遇洪涝、干旱交替侵袭,他带领团队全年扎根田间305天,足迹遍及23个省份,累计开展技术培训超百场,惠及30万余人次。

“田间课堂”育新农。在内蒙古松山区,李少昆蹲在垄间手把手教农户调整株距,“宽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能多收1500穗”;在通辽,他通过“科技包县”模式,将技术手册、挂图发放至200万个农户手中,推动密植技术覆盖率达85%以上。

“科技小分队”解急难。2024年7月,河北邯郸遭遇连阴雨,李少昆团队连夜制定“一喷多促”方案,协调无人机100余架次,72小时内完成50万亩玉米防病促熟作业,挽回产量损失超2万吨。

数据显示,该技术在全国推广超1.5亿亩,亩均增产110公斤、增收191元,累计带动农民增收286.5亿元,为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突破1.4万亿斤提供了关键支撑。

守粮仓:科技志愿者的家国情怀

“让中国人的饭碗盛满中国粮”,是李少昆的初心,更是他的行动坐标。从新疆奇台到内蒙古通辽,从黄淮海到东北平原,他带领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奇台,他们将密植高产栽培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设施条件相结合,筛选耐密品种,实现玉米亩产1663.25公斤,创全国纪录。

在通辽,他们针对黄金玉米带节水增产的两难抉择,集成6项关键技术,建立主产区规模化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助力实现全市年产200亿斤粮食的历史性跨越。

在伊犁河谷实践,他们2024年在百万亩耕地推广密植技术,实现平均亩产1164.7公斤,奠定新疆“吨粮田”基础。

这些模式多次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主推技术,更衍生出一系列区域解决方案,在全国90%的玉米主产区发挥关键的增产作用。

从科研尖兵到“最美志愿者”,李少昆的身份在变,但“顶天立地”的追求始终如一。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却更在意“农民认可的技术专家”这一称号。

“每一次下地,看到农户从怀疑到信任,从亏损到增收,就是最大的成就感。”李少昆说。这位62岁的科学家,依然每年200多天奔走在田间,用脚步丈量着科技与土地的距离,用志愿精神诠释着新时代科学家的担当——以科技之犁深耕沃野,以奉献之忱守护粮安。

(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院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最新动态
  • [人民日报] 你是否知道,棉花有这么多“隐藏技能”(瞰前沿·@科学家)
    2025-08-18
  • 院士专家共商国家食用油保供之策
    2025-08-15
  • [光明网]《科研论文科普解读》番茄和“土豆亲戚”跨界联姻?900万年前的基因奇迹藏在你碗里
    2025-08-15
  • [中国科学报]夹缝中求生存虫妈妈精准“筑巢
    2025-08-15
  • [CCTV-2]《经济信息联播》小麦市场观察 供应充裕 饲用减少 小麦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2025-08-15
  • [光明网]花生优异种质展示共享与创新利用活动在武汉举办
    2025-08-15
  • [光明日报]院士专家共商国家食用油保供大计
    2025-08-14
  • 兰州兽医所积极支援甘肃榆中县抗洪救灾
    2025-08-13
  • [农民日报]书写武陵山腹地“衔接”答卷
    2025-08-13
  • [新华社]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解锁“芯片”密码 我国种业创新迈出坚实步伐
    2025-08-13
  • 视频农科
  • 通知公告
  • 特别关注
  • 政务新媒体矩阵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我要捐赠

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承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

Copyright@中国农业科学院京ICP备10039560号-5京公网安备11940846021-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