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03年4月退休后住在离所10多公里的北碚(重庆市所辖区)老城区,虽然看病、购物和出行等生活较方便,但整天过的是喧嚣的城市生活,尽管习以为常,但常常也会怀念在柑桔研究所(以下简称“柑桔所”)生活了几十年环境幽静的日子,怀念我倾注了毕生的感情和精力,被我称之为“甜蜜的事业”的柑桔科研工作。
2016年4月中旬,我心情舒畅,决定回所看看,环绕我所约2000亩的范围走一圈。我从歇马镇(北碚区所辖)旁边的我所光明村出发,经过吊井弯、青冈林、彭家院、小桥、原奶牛场、晏阳初故居、试验场场部、返溪院和白鹤林,又回到歇马,整整花了半天的时间。在果园里,我漫步在近些年才修好的纵横交错,弯弯曲曲的水泥路上。春光明媚,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身上沁出了汗珠,一群群蜜蜂嗡嗡的寻觅着采蜜;一群群鸟儿在林间嬉戏,鸟语欢歌;一阵阵桔花幽香飘来,沁人肺腑,使人陶醉。啊!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我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研干部和行政干部每周一天雷打不动和农场工人一道在果园里劳动,也经常享受这样的美景,为什么不像今天这样感受更强烈?也许失去了的东西才觉得更珍贵;也许我在怀旧,触景生情;也许在职时酸甜苦辣的奋斗,最终被聘为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的经历又一幕幕涌上心头;也许穿越时空,光阴荏苒,感叹岁月流逝像初来的游客,在梦幻中尽情饱览这优美的环境。
当我途中散步到青冈林堰塘时,情不自禁的拾级而上,到达返溪山顶,瞻仰1960年10月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的元勋——老所长曾勉教授的纪念碑后,索性坐在高高的台阶上,带着柑桔花香风又拂面而来,温馨的感觉不容抗拒地占据着我的心扉,对面山林报春鸟的鸣叫声,像催眠曲一样,使我真想在此睡上一觉,做个美梦。不!我还要欣赏几十年来虽无数次再次逗留,但却无暇好好欣赏过的美景。
登高望远,山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环绕着翠竹掩映,婀娜多姿的返溪河和磨滩河的土地上,一片片绿油油的柑桔果树层层叠叠,蔚为壮观。我记得很清楚,这些果园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种质最多(1600份)的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柑桔选育种材料圃、柑桔高产栽培果园以及在生产上推广的各种柑桔优良品种果园等等。远处隐约可见的一大片柑桔苗圃郁郁葱葱,长势良好,一厢厢、一垄垄排列整齐,其设施先进,称得上现代化的柑桔苗圃。在耀眼的太阳光照射下,有几处一束束玻璃反射的光线分明,告诉我那是国家柑桔苗木脱毒中心,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桔圃和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使用的温室、网室。在一片绿色海洋的周边,错落有序地映衬着生物楼、综合实验大楼、国家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车间、柑桔果实贮藏库、农业部柑桔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柑桔野外观测台站、柑桔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柑橘学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柑桔危险性有害生物检测鉴定中心、柑桔技术培训中心、研究生公寓、外宾招待所、以及职工居住新区(桔苑小区)等等楼房。最后,我在努力寻找我曾经居住过的楼房,那一幢幢宿舍已掩映在茂盛的树林中,成为十分幽静的居住小区,使我感叹岁月悠悠,物是人非。
临下山前,我再次依依不舍地环顾了一下四周,远处隐隐约约绵延不断的山峰和波光粼粼的田园景色让人心旷神怡。看不够的美景啊,这片坐落在林木葱茏的缙云山东麓,飘散着桔花清新芳香,如诗如画般的绿色土地,就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柑桔科学研究专业机构。
由于我感到本人于柑桔所有着割舍不断的浓厚情感,对过去的岁月十分的怀念,所以余兴未尽,还想去看看我曾经工作和搞科研的地方。在歇马午饭后,我又乘机动三轮车沿两旁郁郁葱葱树木的乡村公路返回所里。原来的办公大楼是解放初期修建的砖木结构三层楼房,饱经沧桑,不堪重负。在农业部的关怀和支持下,如今旧貌换新颜,于2009年3月在原地基上,占地六千多平方米,六层楼高,外观新颖的综合实验楼已经落成。大门前,“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门牌,是国家科学技术部2007年批准组建的国家级柑桔科技创新与工程技术研发的专门机构。新楼前经改造后,层次分明的庭院更加美观。沿石梯拾级而上,在两侧的花木丛中,我国柑桔科研和教学的老前辈吴耕民、章文才、林孔湘和曾勉等科学家的塑像使人仰慕。
上完台阶,我进入大楼参观建所五十几年成果展览,进一步了解了我所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遗传育种、栽培与生理、植物保护、贮藏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柑桔信息与产业经济等领域取得的183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励成果11项,省部级奖励成果52项)以及专利18项;编辑出版著作100余部,发表论文1800余篇。展览了我所作为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我国柑桔产业的高速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我所半个多世纪开拓创新传承积淀下的深厚根基和文化底蕴,使我感触颇深。
走出大楼,我迫不及待的回到离开13年有那么熟悉的实验室,与我退休前相比,装修一新,大量先进的科学仪器、试验设备使我满心欢喜,好生羡慕。曾与我一起搞科研的中年同志向我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柑桔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让我一下就知晓了不少新知识,受益匪浅;看到许多忙于试验的年轻同志都是陌生面孔,经介绍,知道所里现有的在岗科技人员100多人,其中许多为各类优秀人才,他们均有较高的学位,风华正茂,思路敏锐,对科研鉴往知新,对老同志热情尊重,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所的希望,我感到十分欣慰。
回所一天的经历,我回味无穷。打算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的金秋季节,再回所看看硕果累累的景象,品味丰收的喜悦。
柑桔所已走过五十几年的历程,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长期以来的密切关怀、支持和指导分不开,也是几代柑桔所人从艰苦创业,呕心沥血,励精图强,孜孜不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
2005年7月,柑桔所随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进入西南大学,实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西南大学共建体制,保留原名称和研究方向。在学校的关怀支持下,充分利用这一新体制及科教资源高度整合的优势,所里的发展速度更快,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上半年竣工的四千平方米,五层楼高的研究生公寓是学校专项资金支持的建筑,为校所共同培育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有研究生导师33人,在读研究生100余人,其中博士生16人,在站博士后4人。在学校的指导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将有更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所领导和全所职工秉承“壹志嘉树,修远求索”的立所精神。齐心协力,不畏艰辛,矢志不渝,永无止境的攀登,决心为我国和世界柑桔科技进步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相信,柑桔所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