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辈子就注定我是农科人。说来您可能不信,今年42岁的我,作为农科人已有42年的时光。因为我的父母是中国农科院甜菜研究所(以下简称甜研所)的职工,我就降生在甜研所的大院内。从甜研所幼儿园到子弟校,在那个我引以为傲,外人羡慕的甜研所内,我迈向人生的每一步。1997年,我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中国农科院哈兽医所,从农科院的家属成长为真正的农科人。今天,借院庆六十周年的机会,以我的个人视角,来分享我的农科情缘。
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说过农科院,在首都北京,是国家级的,拥有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和全国各地的农业人才。那时父亲经常到北京院里学习开会,令我心驰神往。大概6岁时我也随同父亲出差到农科院,记得院招待所的叔叔阿姨真热情,院食堂的馄饨真好吃。那时我就梦想长大后也能像父亲一样,到农科院这样大的单位工作。时至今日,步履蹒跚偶尔失忆的父亲,仍和农科院的老朋友有联络,只要说起以前的莫逆之交,父亲的记忆力会顿时恢复,津津乐道。父辈们多少年都不忘记的友情让我很感动。
甜研所当时在呼兰很有名气,因为是中直单位,丰富的文化生活,贴心的福利关怀,让周边的居民煞是羡慕。甜研所有自己的幼儿园和子弟校,设施齐全教学正规;有自己的农场和试验地,春有播种秋来收获。家属区大院和研究所一墙之隔,假期里大人们安心上班,满大院跑的小孩们总有人帮忙照看,大伙既是邻里同事,又是对手伙伴,一场比赛能引来全家老小加油助威,甜研大院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和友情。记得“甜研301”获国家发明奖,杨所长从北京领奖归来,上班的人和幼儿园、子弟校的师生们都赶来欢迎祝贺,敲锣打鼓,喜笑颜开,大家伙像自己获大奖一样兴奋。在当时的呼兰县城里,甜研所是人才济济,和国内外有着多层次的交流,是有着曾经辉煌的“独立王国”。如今甜研所已于2003年8月并入黑龙江大学,实行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再铸辉煌。
1997年,我毕业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简称哈兽研),如儿时所愿成为向父母一样的农科人。当时正是哈兽研科技开发深入发展时期,GMP车间落成和投产,我也随之踏入兽用生物制品产业化、规模化大潮。
2003年,研究所原开发系统机构和人员纳入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简称维科公司)。随着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的逐渐增长,生产车间接二连三扩大升级,生产数量逐年增长,产值和销售额每年上新台阶,维科公司由小变大生机勃勃。记得2004年春节前后,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席卷我国部分省区,新型H5N1疫苗订单纷至沓来,疫区急需有效疫苗和诊断试剂,所领导亲临一线督战,车间加班加点高效运转,全所各部门协同作战奋力支援,马端街427号彻夜明亮的灯光,温暖了那年北方冬季的哈尔滨。
相继问世禽流感疫苗,不仅使我国连续两次打赢了禽流感阻击战,而且还全面提升了哈兽研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维科公司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硬件空间不足仍然是制约维科公司规模化生产的瓶颈。
2009年,配套设施完备、园区面积11.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维科公司新址落成,维科生物展翅高飞,在动物疫病防治用生物制品领域,继续谱写着新的华彩乐章。我有幸参与了新型疫苗的生产和试制,见证了维科公司的快速成长并为此而自豪。
2014年,我从维科公司回到研究所办公室工作。亲身感受和目睹了哈兽研在“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引领下,在社会公益研究领域日益发挥着国家队地位与作用。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哈兽研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竞争力显著增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进步奖三大奖全覆盖。研究所区域扩及江北、江南4个城区内,总占地面积190余万平方米。2013年农科院启动“创新工程”战略,为哈兽研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研究所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条件、国际合作和成果转化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2017年恰是我入所整整二十年。二十年来,哈兽研从小作坊式生产到现代化车间规模化生产,从“坐等客户上门”的科技开发到维科公司技术输出拓展海外市场,从招一个名牌院校研究生都困难到近几年新招博士后60人,并努力打造了国内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平台,形成了研、学、产紧密融合的国际知名科研院所。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战场上,在疫苗研制的众多前沿领域,实现了技术发展的不断跨越,支持了兽医科学技术体系的协调发展。二十年来,当年单身宿舍风华正茂的学子,已成为国家和行业的精英,薪火传承着老一辈的优秀品行和严谨风格,致知力行,深刻地影响着哈兽研,影响着每一位后来者。
韶光流转,盛事如约。从我经历的这两个研究所翻天覆地变化,渗透着中国农科院的沧海桑田,农科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每一个研究所前行的一小步已汇集成中国农科院的一大步!能够从儿时到步入中年仍与农科院共同成长,这真是我的幸事和荣耀。在中国农科院6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衷心祝愿农科院与祖国共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