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园里,山桃花开得灿烂,像是覆盖了一层雪;杏花芬芳,繁忙的蜜蜂在花间辛勤的工作;洁白的玉兰花朵,像一只只白鸽栖息在树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春天真美!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园里,老人在做健身操,孩子在尽情的玩耍,年轻的学者在漫步沉思,好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美丽的花园不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真实写照吗,它象征着中国农业科学院蒸蒸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即将迎来60岁生日,在这不平凡的岁月里,中国农业科学院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成果累累,人才辈出,为中国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员,倍感光荣和幸福!
默然回首,我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家庭已经23年,已经由一个知之甚少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名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回想起我的成长之路,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充满了感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没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就没有现在的我。
一、院长基金助我扎根科研
1995年7月,我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面临着工作抉择,当时我手头有几个工作可供选择,包括中央国家机关。我综合自己情况后,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我工作首选,我之所以做出如此选择,原因有三个:一是院重视人才,当时区划所对我承诺,只要能来农科院区划所,解决住房,解决家属进京户口和协助爱人解决工作;二是我是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科研很敬仰;三是农科院的环境好,距离北京图书馆很近,看书方便,花园也漂亮。于是我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舞台上有了我的身影。
刚到工作岗位,真有些茫然,尤其是科研工作从何处着手,更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我静下心来,结合博士研究生时的工作,申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题目是《均衡代际转移条件下水资源价值研究》,幸运的是基金获得了批准,虽然资助额度不高,但足以让我欣喜若狂,这是我获得的科研第一桶金。我对这资助十分珍惜,精打细算地,将其用在刀刃上,我结合博士论文,利用此资助,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水资源价值论》,这是我国首部以水资源价值为论题的专著,该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著作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出版社再次印刷。《水资源价值论》成为我的代表作,至今在水资源经济研究领域论文中经常被引用,好多学者通过此书认识了我,我也将此书作为敲门砖认识了许多学术界前辈,在水资源研究领域初步扎下了根,有了自己的特色。如果没有院长基金的资助,《水资源价值论》也不能那么快出版发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这个平台帮助我在工作之初在学术领域站稳了脚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我科研处于十字路口之际雪中送炭,怎么不让我感恩图报?!我暗下决心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光荣添砖加瓦。
二、“杰出人才工程”给我插上翅膀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帮助我在科研上扎了根,我对农业科研更有了信心,安心工作,努力钻研。200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了“杰出人才工程”,其目标是利用5年到10年时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中心,发挥“领头羊”的作用,该工程计划5年内将招聘25名一级岗位杰出人才,为其提供10万元年薪、400万元仪器设备和课题启动费以及50万元安家费或相应住房条件,招聘100名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和400名三级岗位杰出人才,给予相应的优厚待遇。我参与了这个工程应聘,并荣幸地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二级岗位杰出人才,获得了150万元的资助。
我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我的研究工作分为科研和科普两方面,由于有资金的支持,心很踏实,心无旁骛,专心地进行科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出版了《水资源管理学导论》,这是我国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水资源管理学的专著;《资源资产论》围绕着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论述,他是自然资源相关领域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学术著作,该工作具有超前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自然资源负债表相关工作,在此书中有不同程度的阐述,以此书为骨干的科研成果《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资源资产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此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下,出版了《水知识读本-教师用书》、《水知识读本-学生用书》,同时中学教师和学生进行水资源科普工作,培训教师100余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水资源探秘》,该书从水的奥秘、水文化奇葩、遨游水海、透视水资源危机和拯救水资源等视角解开了水资源神秘的面纱,充分地展示了水资源的奉献与威胁、平凡而伟大,是我国国内鲜见的将文学与水资源密切结合的科普著作。“杰出人才工程”让我脚踏实地安心工作,我作为国家水资源规划组专家成员参与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并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2003年,我被荣幸地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杰出人才工程”为我插上了科研翅膀。
三、“科技创新工程”任我翱翔
继“杰出人才工程”之后,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推出了“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将立足全院职能定位和优势特色,坚持以“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为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更加凸显中国农业科学院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的地位,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先行先试和引导发展的作用。我有幸参加罗其友研究员为首席的农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创新团队,让我受益匪浅。
自从进入科技创新工程以来,由于有稳定的科研经费做保障,可以让科研人员一心扑在工作上,极大地免去了为争取科研经费的苦恼,科研工作者围绕着创新团队的主题开展系列探讨,这对科研人员来说,是 “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情,有利于稳科研、培养创新人才和产出好的成果。在科技创新工程资助下,我的科研成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我国近50年多年水热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育期内水热变化规律,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参考;率先提出了“农业用水红线”的基本内涵,并对其阈值进行了评估,此成果只比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中农业用水红线高出2%;出版了《水价听证研究》,对水价听证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我国首部水价听证研究专著;《水利绿色发展》对我国水利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进行了系统阐述,是我国首部以水利绿色发展为主题的著作;科普读物《图说中国水情》、《中国水情读本》、《观察:一个科技工作者眼中的万象》、《中国水利与环境评论》、《滴滴传奇》、《环境保护读本》等,面向广大民众,对我国水情与环境等进行了科普,受到民众的欢迎。所取得的这些成绩,都应归功于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它解决了我科研后顾之忧,将全部精力集中在科研上,让我在科研的天空中任意翱翔,逐步达到理想的彼岸。
我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培养的土生土长的科研人员,从科研刚刚起步,到有了科研的翅膀,一直到在科研的天空里翱翔,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直是最大的推力,中国农业科学院既是我成长的摇篮,也是我奋斗终身的归宿。我只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能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如此高度重视,足以说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确实是人才成长的摇篮。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不断推进,相信会有更多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目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