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人▪ 农科事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发挥余热 追梦十载

  我是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2015年退休,自2005年至2015年返聘从事五指山小型猪近交系培育研究。在所、研究室领导和同志们协助下,经历了完成首例小型猪近交系育成、创新了近交系猪鉴定方法、实现了“专利成果”转让等重要转折历程。2017年1月2号央视cctv-1焦点访谈,以“科技创新驱动促成果转化”为内容进行了引领性报道。标志经过27年培育的、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迈向应用、造福人类的新阶段。在我建院、建所60周年之际,中国农科院养育、为之奋斗40余年的我浮想联翩,感恩之心、感受颇深!现将退休返聘多年的学习、工作体会做一汇报:

  

  一、历史机遇、担负起重任

  近交系猪世无先例、任重而道远。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送我走出国门,在当时的西德学习,有机会了解到小型猪大有用武之地。自1989年5月28号我将当时频临灭绝的1公1母两头五指山猪从海南引入北京畜牧研究所,开始近交系培育也是不得而为之的事,到2015年离开岗位已为之奋斗了10年之久。起初采用“仔配母”“全同胞交配”技术措施,拟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近交速度、纯合度、淘汰有害基因,但事得其反“近亲繁殖”招致母猪发情不排卵、配种不妊娠、以及随后代仔猪木乃伊率高、弱仔率高、死亡率高、断代率高等一个接一个难题。在退休前的17年里率领课题组,艰苦奋斗、不断发现、不断分析遇到的难题,通过查找原因、不断改进措施,如,饲养环境等,经不断探索逐步形成“近亲繁殖综合措施”,采取了PMSG+HCG“诱导发情”等,逐步克服近交对其繁殖力、仔猪成活率极低不足20%等的不良影响。使其后代逐步跨越仔猪畸形率高、弱仔率高、死亡率高和存活率恢复期“三阶段”,如从F8仔猪成活率为19.05%逐步到达F16-17的89%以上。2009年3月,随着F20降生近交系初获成功,建立起近交系种群。“近亲繁育综合培育技术方法”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ZL 02149030.9 ),2005年退休时,近交系繁育已见雏形。

  

  老牛自知黄昏晚,无须扬鞭自奔蹄

  退休返聘初期,获得近交系F20代群体后,与课题组一起抓紧近交系猪繁育推进与鉴定的顶层设计。技术路线确定之后,进入实施阶段,我多年来几乎坚持每天到猪场,猪场搬迁后坚持每周四到南口试验基地一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掌握猪群配种、产仔、生长发育测定和生产情况,与饲养员一起研究,推进了近交繁育、最终获得近交F20-F24近交系种群。

  为提供令人信服、认可的科学数据,为小型猪近交系育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确立与第三方华大基因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小型猪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证明该近交系基因组纯合度高达60%,为近交系育成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与第三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全军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合作,创新开展了近交系异体皮肤移植鉴定研究,证实:该近交系异体皮肤移植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免疫抗原高度一致,证明近交系培育成功;最后,利用猪高密度芯片技术开展其与海南非近交系五指山猪比对研究,证明该近交系与海南非近交系五指山猪在遗传上已有本质区别,一个新的遗传资源诞生。并初步解密近交系遗传基础,发现其“不纯合”等位基因和猪群体等位基因杂合度为1的特异现象等。相关研究结果2012年发表在《GigaScience》,被《自然》等国际顶级刊物引用,受到美国《每日科学》高度评价,认为该近交系是一种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国内、外多方要求引种或合作研究。

  2013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小型猪近交系研究与鉴定”成果鉴定,专家评议:该成果居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我国猪种质资源创新,丰富了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理论与实践,为人类医学、实验动物学研究,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更为理想的技术操作平台。该研究成果已累计向7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了合格的实验用猪上千头,成功用于疾病模型研究、新药临床前评价、食品安全评价、医药生物辅料研制、异种器官移植以及疫苗研制等医学领域诸多方面,尤其是近交系猪医用生物敷料研发应用已在大兴医药高科技园区进入产业化运作。先后多次在国内会议上交流以及《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报刊杂志、媒体刊登,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奖特等奖(2014)、农业部中华神农科技一等奖(2016、2007)、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2009)、北京发明专利一等奖(2008)、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一个又一个新成果。小型猪近交系在国际上首次育成,实现我国猪资源创新的梦想。应该是“奋斗一生,船到码头车到站,是我见好就收”的最佳时机。

  

  三、科技创新驱动、专利转让成功

  “近交系培育成功”只是完成梦想的第一步,如何深入开发应用?急迫的新问题又摆在面前?我们清醒的认识道,近期目标是如何将其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行业?远期目标是如何应用于异种移植产业链?实现这两个目标,已不是农科院、牧医所科研开发的主攻方向!已超出我们的能力和职责范围,必须将其推向社会。否责退休后就给牧医所留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为实现这个目标,自2010年至2014年就协助所二届领导开展了四次成果转让谈判未果。2016年国家科技创新成果新政出台,对我们来说遇上“天时地利人和领导好”鼎好局面。为实现这个目标,协助所领导开展了第五次、历时8个月谈判获得成功,谈判时双方利益切割、你来我往、拉锯战几次陷入崩溃的死活洞-----但领导的聪明才智,使协议谈判成功。签订协议的当天晚上、我无比兴奋、如卸负重,写下面这样几句话:

  今夜难入眠

  今夜难入眠,只缘协议签。一腔热血洒,硕果已呈现。天时人和领导好,永奔不熄是关键。志存高远盖德人,感谢传承来接班。追思三十年苦求路,岂能安然入梦山。

  注:此感想书写于2015年5月19日凌晨1点。本人先后参加二届所领导组织的五次成果转让谈判协商,终于2016年5月18日下午签订完《近交系猪专利成果转让合同》,也是1989年5月引种的26周年之际。当晚受让方邀请我所人员参加的、谈判以来唯一的一次“共餐会”。会后返回住所约9:30,大家高兴的心情无与伦比,牟、周与我三人在丰泽盈合园内漫步游转、畅谈过程的艰辛与喜悦----,不知不觉到11点啦,把我送回家门。我洗漱后卧床,久久难以入睡----。凌晨1点爬写出随想《今夜难入眠》。  2016-05-19

  

  四、不忘初心、不断进取、曙光在即

  “专利转让成功”只是完成梦想的第二步,只有将猪材料用在人身上,才能体现我们的初衷,才能体现课题组、我们牧医所、我们中国农科院在这一方面的价值。“公司”只是实现“梦想”的二传手,帮助公司就等于帮助我们农科院自己,“一荣皆荣、一损皆损”也就是我晚年努力的宗旨。因为,从前半生科研经历深深地体会到:创新与探索并存,总结失败经验,就是进步和创新的内容,积累的多了才有创新的希望。比如,从1998年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异种器官移植基础性研究”到现在20年,美国科学家才创建CRISPR/Cas9新技术,攻克a-GeL免疫排斥反应这一难关。联系从2000年提出搞人源化基因猪、“引进人才”,到2016年提议搞“人源化的基因修饰猪”被公司采纳,今年要有大批猪出生,也已17年之久。不忘初衷追梦、圆梦贵在坚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基于多年经验积累与集体智慧,我提出“直接从近交系中筛选的简捷技术路线”,与军科院科学家奋斗6个月时间,攻克异种移植另一拦路虎“逆反转录病毒”世界性的难题,选育出无PERV传染性近交系猪5头。已申报发明专利,将在“北京实验动物国际论坛”上报告。此外,该近交系研制生产的生物辅料角膜等已开始临床试验;新鲜角膜异种移植动物试验已获成功,210天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又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即将开始人类临床试验等。使我深深体会到:“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万事尽头、终将如愿”。正像人源化克隆猪世界第一人、我国著名异种移植专家、中科院赖良学教授说的那样:近交系人源化基因猪具有普通基因猪无法比拟的扩繁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优势。将美国人发明的技术,用在我国特有无PERV传染性近交系猪遗传资源上,不久将使我国异种移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退休后发挥余热。自2005-2015年先后参加国家转基因专项、“863”等科研项目6项、以主要发明人申报国际、国内发明专利6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我国第一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2011)、参编《异种移植》(2006);参于“五指山猪标准”、“实验用小型猪标准”的制定;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培养和协助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2名。;授予农业部退休干部先进个人(2014)、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0);2009年收录《中国专利发明人年鉴》、并荣获“建国六十周年百名优秀发明家”称号、《中国农业科学》优秀审稿专家(2010)、所优秀共产党员(2012、2015)等。

  目前,人类异种器官移植造福人类还在路上,愿以庆祝建院、建所60周年为启迪,为推动近交系猪医学产业链的发展,献计献策、继续贡献自己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