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十一岁仅是一个开始脱离幼稚的年纪,而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十一年足以与一份事业、一所科研院所和一个研究领域结下不解之缘。
2017年是农科院的60周年华诞,也是我作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自硕士研究生开始,在农科院从事科研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
现仍依稀记得,2006年春天参加硕士研究生复试的紧张与胆怯。在幸运地通过复试以后,我前往北京农科院的研究生院参加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同一学科、甚至同一班级内,我遇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同学,大家相互分享各自的有趣的事情,一起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来自不同单位的老师给我们教授公共基础课。这种多元化和多背景开阔了我的眼界的同时也极大的拓展了我的思维。课程学习后,我来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彼时我对这所高水平的研究所充满了敬佩与渴望,觉得这里就是我梦想杨帆起航的地方。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历练将我带入了病毒学研究的大门,哈兽研开放、积极的学术环境也让我对科学研究有了深入的认识。硕士毕业以后,带着对诸多问题的一知半解,去上海兽医研究所做博士课题研究。博士阶段有过痛苦的迷茫,有过失败的沮丧,上海兽医所这些宝贵的经历使我学会了在科研工作中如何面对失败。同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感悟就是:虽为同一类型研究所,哈兽研和上海兽研所有着显著的气质差异。哈兽研沉稳、理智,像一个执着、睿智的中年人,用他的所有经历和沧桑影响着我。上海兽医所更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活泼、生动,不同学科的交流和交叉往往能碰撞出意外的火花。我想,这就是农科院的博大和包容之所在,她以这样一种姿态,教育着所有农科人做人、做事的理念。
博士毕业以后,我又回到哈兽研参加工作。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却发现几年之间,研究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时新所区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所里的招生规模又进一步扩大,同时整体研究实力已经远远超过几年以前。作为一名农科人,自己能够与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研究所共同成长和进步,这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恰逢农科院实施“创新工程”。在“顶天立地”的思想指导下,研究所重新组织科研队伍,确立科研选题。“创新工程”的实施除了在科研经费上有了保证之外,也给了所有像我一样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科技人员一个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发挥平台。如今,“创新工程”的实施已三年有余,在这期间,我和我的同事们亲历了农科院、研究所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自身成长和变化。无论是硕士阶段的科研启蒙、博士阶段的打磨锤炼,还是参加工作以后的经费和平台支撑,农科院总能在我们成长的不同阶段,及时、准确、恰当地提供各种外部条件。我想,这就是农科院的无私和平实之所在,她用她的实际行动,帮助所有需要的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扬对“农科精神”的传承。
农科院的第六十个生日即将到来,翻开农科院的发展历程,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六十年的砥砺和跋涉,这六十年的历史厚重感就是让所有人继续拼搏的珍贵财富。如今“创新工程”的实施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的全面推进期,相信所有人都会在农科院宽广、恬淡的胸怀下,做出不辱时代使命的成绩,踏出迈向下一个辉煌的坚定足音。
以心为笔,化灵为墨。只要我们能够缅怀老一辈农科人的重托,同心同德、奋勇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够铸造下一个美丽的轮回,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农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