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冬天,坐在火车上的我,窗外滑闪而过的是排排的杨树、绿油油的麦地、形式各样的高楼、热热闹闹的村庄、也有时不时插肩驶过的列车,景色变化万千却没能打乱我的思绪,思绪的另一头与我越来越近,一宿没合眼也是因为一直在想着他,火车慢了下来,广播里却念出了他的名字:首都北京欢迎您;我晃一晃神,站起来左看右看望向窗外的远方,“那就是北京啊,那就是首都啊,中国农业科学院我来了...”。
当时我是一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导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老师有合作,很荣幸被导师安排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进行客座学习研究。07年考大学时就想着一定要考北京的大学,要去看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感受一下国家队的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豪情与精神;晚了3年,我还是来了,内心还是那样的欣喜与期待,因为我知道,我要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我要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是我所学专业领域最厉害的研究机构,是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的冬天有点冷,作科所新实验室的导师和同学给自己的欢迎让自己有了回归大家庭的温暖,研究生院的老师热心的为我安排了住宿,和农科院的学生吃住在一起,很满足也很欣慰。来到作科所的实验楼里,各个实验室也都是热火朝天的样子,到处穿梭着身着实验服的师兄师姐,实验室的仪器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这就是科研,忙碌而高效。刚入实验室的我是一张白纸,大学本科学的那些知识,顶多算是白纸上的点点墨迹,老师是画家,师兄师姐也是画家,在这长长的人生画卷上,好多人为你挥毫、为你书写,自己的人生画卷才变得多姿多彩。两年多的时间,忙碌的学习实验、激烈的讨论争辩、认真的进展汇报、丰富的讲座报告,这是北京的节奏,也是农科院的节奏,老师和同学一起,上下一心,提升科研素养、解决科研命题、完善科研成果。首都的节奏是快的,因为它是世界的明珠,农科院的节奏也是快的,因为他是国家的农业科研先锋,走在世界的前沿。
2014年的春天是临近毕业的季节,在农科院两年多的学习生活,让我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科研变的更加热爱,更让我对农科院产生了浓浓的不舍情;没做过多考虑,我决定继续自己的作物科研生涯,我选择报考农科院的博士。农科院下辖二三十个研究所,遍布全国各地,和自己专业方向相近的也有十个左右,选择报考哪个研究所、哪个导师成了不大不小的难题;自己心里还是舍不下自己的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也综合考虑了家人的意见,位于河南安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是最优的选择--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科研大有所为;安阳离家也比较近,常回家看看是爸妈最大的心愿。仔细了解才知道,全国棉花领域唯一的院士--喻树迅老师就是棉花所的博士生导师;和喻老师联系,电话那头的声音很沉稳、更显亲切,喻老师鼓励我好好备考、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都不能落下,要有信心和决心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硕士毕业三个月后,我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大门,成为了喻树迅老师的一名弟子,继续与农科同行。硕士阶段的科研学习大多是在实验室完成的,棉花所的科研学习都要从下实验田开始,“科研服务人民大众,将文章写在大地上”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口号,但喻老师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实验材料的田间种植管理,最炎热的日子,带着课题组老师们田间调查性状,为我们讲解选种、育种知识,这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还沉浸在对导师的钦佩与赞美之中,喻老师对我们又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教诲:“我们从事的是农业科研,服务人民大众需要我们从自己手头的课题做起,应用基础研究更要‘顶天立地’,科研论文要让专家认可,科研成果要让人民受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打败国外种业巨头的垄断,重新获得国内棉农的认可和喜爱是喻老师对全国棉花行业从业者的第一份答卷;3年内两篇《Nature Genetics》,一篇《Nature Biotechnology》的发表,更让棉花科研工作者信心鼓舞,自豪满满;而数十个优质棉花品种的推广,更让广大棉农喜上眉梢、棉企轱辘猛转,喻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践行着“顶天立地”的诺言。导师是我们学习和为人的榜样,言传身教是他对我们的职责,生活上的悉心关怀、学习科研中的解惑释难让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希望自己也能像导师那样践行自己的诺言,对自己和家人的、也包括对人民大众的。博士阶段的学习科研是艰辛和刻苦的,实验一次次的重复、只为对真理的真实解析,一次次的尝试,只为对自己领域知识的点滴创新;博士的学习和科研也是幸福的,你能收获良好实验结果的激动与喜悦,也能看到实验室中与你并肩同行的老师同学、师兄师姐,你也可以与实验田中一起干活的农民大叔阿姨一起挥汗、相视而笑;当然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院所老师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这些平台对自己的鼎力帮助和支持,希望自己多年的学习研究能够厚积薄发,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答谢你们。
2017的春天,又到了临近自己博士毕业的季节;1957-2017,中国农科院走过了自己的60年;2011-2017,我在中国农科院生活学习了6年,打心底里高兴自己能与农科院相伴走过这段时间。十分之一不算太长,却对这里的人、这里的物有了深深的情谊,对这里发生的事情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自己的身心也留下了农科院深刻的印迹;我是一名农科人,今日我以农科院为荣、为农科院的快速发展高兴;明日我会继续践行老师对我的教诲,继续从事农业科研,为三农发展尽心尽力。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作为一名农科人,送上自己对农科院所单位及各位老师同学的祝福:愿农科院继续引领农科发展,实现世界一流;希望我们都能够顶天立地,实现自己的农科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