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爱情从来就不是绝缘体。然而,在理性的科学世界,感性的爱情似乎很少提及。
尤其是在农业科研领域,农业科学家朴实、严谨、不善言辞和自带乡土气息的形象,似乎与爱情格格不入。但就在这群朴实的农业科学家中间,有一些人,幸运地遇到了工作与生活上的伴侣,他们是夫妻,又是伙伴,是同事,更是朋友。他们行走于科研与爱情之间,相辅相依,比翼齐飞。
一、剥麻机见证下的革命情谊
1962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夜色匆匆的洞庭湖上,一艘开往沅江的轮船划开一道波痕。一对青年夫妻靠窗而坐,大半天的颠簸后,她有些吃不消,他握着她的手,一边安慰她,一边向乘务员问道:“沅江到底还有多远啊?”乘务员指了指对岸,“喏,那就是。”她一回头,望见岸边零星的几点渔火,不觉心里一凉。
跟随他来深处洞庭湖腹地--沅江的麻类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她是天津人,家里还有一个身体不大好的妹妹,父母希望她毕业后回到身边,好有个照应。而他来自湖南澧县,除了对农业机械的满腔热忱,一无所有。他们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相遇,共同的爱好让他们一见钟情,并决定一起为最爱的农业机械事业奉献终生。那是一个理想信念大于天的年代。
当时,国内的麻类生产收获基本靠人工,生产效率极低,尤其是黄红麻的剥制,严重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一到所,他们就全身心投入到黄红麻剥皮机的研制当中。
为了对剥麻机部件使用性能和生产性能进行测试,他们先后奔赴河南黄泛区农场、息县农场、浙江飞云江农场等各大麻产区试用。正值困难时期,各大农场的条件都异常艰苦。没有地方住,他们只能去农户家里借宿,吃的东西缺乏,他下地挖野菜,下河摸鱼虾,想尽办法不让她饿肚子。经过反复对比和改进,他们终于确定了合理的样机结构参数。
样机出来后,麻杆鲜皮的剥皮工效大大提高,但麻皮含杂率太高,不符合剥皮工艺要求。就在他们准备重新改进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改进研究陷入停顿。
他们没有放弃,剥麻机的样图始终在他们的脑海挥之不去,如何改进技术提高工艺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结婚后的他们没有太多甜言蜜语,讨论的话题三句离不开剥麻机,也没有什么儿女情长,只想着中断的试验赶快恢复。1975年,在已研制的动力剥麻机的基础上,他们与湖北省石首县农机厂协作研制的HB-500型剥麻机通过鉴定,随后在湖北、湖南、江苏、河北等七大麻区推广,受到群众欢迎。1978年,他俩作为第一、第二完成人主持完成的HB-500型黄麻、红麻动力剥皮机获得湖南省科学大会奖。她说,这是革命情谊最好的见证。
在他们的带领和坚持下,麻类所这个小所,将麻类机械研究的传统传承了下来,并且屡创佳绩,为保持麻类学科的完整性以及麻类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农科难,稼穑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他和她,是麻类所退休老专家宋贻则和夫人王绍文。
二、感情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1986年的初夏,气温已有一丝胶着。沉浸在恋爱当中的他们,放弃了留在省城的机会,一起选择了洞庭湖畔的麻类所。两个人的到来,给这个偏僻的小所带来了新的气息。由于地处偏远,所里已经好几年没有进人了。
来了一对湖南农大的高材生,大家只觉着新鲜,想着也待不长久。没想到,一年又一年过去,所里的人才走了又来,来了又走,而他们就像两颗麻兜扎了根,越扎越深,挖都挖不走了。
两人在所里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不久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他成为了黄红麻研究室的骨干,业务能力越来越成熟,她利用专业优势,承担起化验室的检测任务。他们夫唱妇随,工作家庭两不误,一时成为佳话。
1998年,在质量标准化的大背景下,麻类所着手申办农业部麻类作物质量检测中心,经验丰富的她被委以重任,和另外两名同事一起赴长沙筹备检测中心的申办工作。她犹豫了,一边是领导的重托,一边是对家里的不舍--孩子刚满十岁,刚刚担任黄红麻研究室副主任的他工作任务重也无暇顾及家里。她问他,去还是不去?他说,只要你想做的,就去做,家里你放心,有我呢。
检测中心的筹备工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一方面,办公条件简陋,吃住办公都挤在两间租来的办公室;另一方面,检测中心筹备的所有资料都是从零开始,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摸索。更为难熬的是,对孩子的想念和牵挂经常让她辗转难眠。压力袭来,本来身子骨就脆弱的她大病了一场。为了让她放心,他在工作之余,把家庭的重担承担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充分准备,2000年10月,农业部麻类质量检测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更让人欣喜的是,2001年麻类所完成了整体搬迁长沙的夙愿,经过近三年的分离,一家三口终于团聚。三年聚少离多,两人的感情却有增无减,笔者问起秘籍,她笑道,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啊,感情也是。
现在,麻类所的院子里还经常能看到二人挽手散步的身影,而农业部麻类作物质量检测中心已经拓展为一套机构三块牌子的大平台,为麻类等南方经济作物的质量标准把关号脉。
一桩麻兜一茬春,一生相伴为一人。他和她,是麻类所副所长李德芳和他的爱人肖爱平。
三、混朋友圈的“SCI”达人
2009年6月,合欢花开得最热情的时候,各大高校迎来了毕业季。婉拒了导师的挽留,他毅然踏上回长沙的列车。
她是他的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茶陵县城当起了妇产科医生。两人异地恋已经好几年。他到麻类所后,两人的距离近了些,但异地恋的辛苦并没有好太多。
初到苎麻研究室,学生时代一直做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他,对苎麻这个小作物一无所知。为了尽快熟悉这个新的研究对象,他一头扎进了苎麻田间试验当中。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试验地成了他的半个家。2010年,他们的孩子出生,他还在沅江试验基地忙着收麻。看到他穿着套鞋顶着草帽满头大汗匆匆赶来,她的几句抱怨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一年又一年,他了解苎麻生长的每个过程,却不知道孩子为何一眨眼已经这么高,每当甩开孩子的手,从几百里外的老家赶回长沙做实验,他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而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他的朋友圈,满满都是对孩子的亏欠,对家庭的愧疚。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参加工作八年来,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6项,先后在Cell Res,BMC Genomics, Theor Appl Genet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多篇,成为麻类所有名的“SCI”达人。在他的主持下,麻类所的苎麻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为苎麻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以科技创新工程申报为契机,麻类所进入转型拓展的关键时期,他放下苎麻研究的已有成绩,全身心投入南方饲料作物研究的广阔天地,在新的研究领域续写新的篇章。
然而,长期超负荷的科研试验和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他的身体扛不住了,2016年他因急性胆囊炎紧急送院。看着躺在病床上虚弱的他,她既心疼他为科研事业的付出,也为自己不能陪在他身边照顾他感到深深的自责。
2017年,她毅然辞去了年薪几倍于他的工作,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医生岗位,跟随他来到麻类所,当起了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她说,我只有自己亲自体验,才能体会他的辛苦,才能理解他对农业科研的付出与热爱。他的朋友圈又更新了,没有文字,一家三口的合影分外幸福。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他和她,是麻类所的刘头明博士和他的爱人—麻类所新进职工刘婵。
六十年风雨同舟,三代人砥砺前行,三种时代烙印折射同一个信念。因农科结缘的伴侣成千上万,他们不过是最最普通的三对罢了。没有山盟海誓的契约,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桥段,这深情似海,实验室再多的量杯也无法考量,试验地里长了一茬又一茬的麻杆却作了见证。
风吹过麻田,麻杆轻轻摇曳,麻叶沙沙作响,旋律亘古不变:
三生烟火,点燃农科梦想;
三世轮回,许你一生相随;
三生颠沛,换取真心挚爱;
三世情缘,只愿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