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情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为苍生立命——农机人60年不变的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首次会见中外记者的讲话。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担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也是我们农机人的担当。

  从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们看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权谋机变的法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在先秦时代虽然有诸多针尖麦芒、颉颃龌龊之处,但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以民心向背为本。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农机人坚决拥护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在砥砺前行的60年中,用行动诠释了为苍生立命,永恒的不变的农机魂。其中钱浩声、蒋耀、胡志超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

  

  植保机械——捍卫农民劳动果实的钱浩声

  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要实现颗粒归仓,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弓腰屈背,春播夏种;即使天公作美,赶上了一个好年景,各种病虫害也还是很可能给农作物带来致命一击,将农民的丰收美梦化为乌有。

  为了与病虫害作斗争,我国农民自古便十分重视植保工作。以钱浩声为代表的农机人在植保机械科研与开发领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就像一位英勇的斗士,坚决捍卫农民的劳动果实。早在1934年就初步制成了一款棉虫防治机械——这便是我国第一台植保机,次年实现小批量生产。1957年建所后到1969年,钱浩声一直是植保机械领域的领头人。他领导的技术团队,长期对我国水稻、小麦、棉花、果树等农作物的植保机械化进行深入研究,先后负责了南—2604远程喷雾机、南—2603轻便果树喷雾机、高架棉田喷雾机等重要机型的研制,同时对国外引进的植保机械样机在不同地区的多种作物进行过生产适应性试验,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数据。在总结这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钱浩声提出了歼灭战的技术战略,既有科学性,又有针对性,很快赢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

  项目实施过程中,钱浩声还提出了“塑料代铜”的战略思想,现在看来颇具战备意义。20世纪50年代,药械厂生产用铜主要是靠供销社各家网点从群众家中收购而来的铜盆、铜香炉、铜币和铜杂件熔化而成。60年代后,收购量越来越少,已满足不了药械发展的需要。1964年全国手动药械产量近200万台,药械产量用铜量在民用工业产品中居于首位,已开始与军工争铜用。钱浩声及他的团队通过塑料代铜课题研究试验,基本摸清了主要塑料的耐农药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以及带螺纹零件的螺纹连接强度等特性,为后来工程塑料在植保机械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石。终其一生,钱浩声始终致力于推动国家植保机械事业的发展,不屈不挠,殚精竭虑。在他身后,经过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现如今,我国的植保机械发展迅猛,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技术体系日臻完善。

  饮水思源,更应对这个行业的奠基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让我们记住钱浩声的名字,并把他这种“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栽植机械——世界首台插秧机发明者蒋耀

  时光倒流到1957年前。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原创性工作是最难的,而蒋耀就是发明中国(也是世界的)首台插秧机的开山祖师,他率领的团队将人们从繁重的插秧活中挺直起腰来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从1953年开始,水稻插秧机的研究就被列为正式的科研项目。当时,水稻插秧机在国内外都是一项空白。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56年,他们终于发明了第一台畜力插秧机。这是献给农机所成立时的一份大礼。1959年,在不断改进后,他们研制成功了“南-105(65)”型号的水稻插秧机。经过试验和评比,南-105(65)型插秧机被确定为基础机型,经过进一步提高改进后设计新机。新机的样机先后在海南、广东、湖南、湖北四省进行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到1967年定型为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型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1年获国家科委三等发明奖。

  这和以前的畜力插秧机不同。畜力插秧机是以船板为承载浮体,支承机器的全部重量,一般不设行走装置,作业时由畜力牵引,使船板在泥面滑行。但机动插秧机设置了行走装置,包括驱动轮、导向轮和陆地运输轮等。因为水田里非常泥泞,为了减少阻力,研究人员采用了独轮装置。就这样,中国第一台完全机动的水稻插秧机在南京诞生了,并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1970-1980年这十年时间中,全国推广了20-30万台“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中央领导还曾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美国等10余个国家。东风-2S型机动水稻插秧机的样机已被小心翼翼地运送到了浙江余姚中国农机博物馆永久保存。

  蒋耀生命不息,心系三农不止。94岁高龄时,编著出版了《农场和家庭实用设备制作》一书。向农民朋友、农场经营者、农业职业学校师生、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专业师生,以及所有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工作的人们提供了农场和家庭多种实用设备的图样、说明和制作。

  笔者至今还记得,百岁老人临终住院时说,我要战胜疾病,争取早日康复,为农机化事业再做贡献!“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天地可见蒋耀先生浓浓的农机情、农机魂。

  收获机械——引领花生产业的全国劳模胡志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任农机化所党委书记胡志超研究员无愧于农机老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其为领队的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创新团队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一支团结互助、敢打敢拼、能打硬仗、善于创新、成效显著、优势明显的创新团队。为破解花生机械化收获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难题,胡志超带领创新团队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和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支持下,历经十余载,取得了原创性突破,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胡志超创新团队的科技成果“花生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荣获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成果发明防缠绕柔性摘果和鲜秧水平喂入垂直摘果技术,破解了摘果作业秧膜缠绕、破损率高难题,实现高效顺畅作业;发明自动仿形限深铲拔起秧、挖输防壅堵等技术,解决了挖掘起秧作业壅堵阻塞严重、落埋果损失大难题;发明无阻滞双风系一体筛清选技术,解决了清选作业挂膜挂秧、筛面堵塞、清洁度差难题。

  基于上述技术发明,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创制出1种半喂入两行花生联合收获设备和3种花生分段收获设备,以半喂入两行花生联合收获设备为共用平台,通过更换作业部件,亦可兼收大蒜,有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性。成果已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产品进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多次被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现已成为我国花生收获机械市场主体和主导产品,市场覆盖率约30%,并出口印度、越南等国。

  胡志超先后获“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十大杰出发明人”、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休息,而是继续向前赶路。他用勤劳与智慧在农业科学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胡志超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农机化的春天又来了,时不我待,要做正确事、把正确事做好,真正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农机装备,真正对得起纳税人的血汗钱!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站在院庆60周年起点上,抚今追昔,农机人将继续秉持永恒不变的农机魂为稳国之基、安民之心提供坚实保障。站在院庆60周年起点上,梳理回顾英雄的农机人,不是为了陶醉,而是为了积蓄前行的正能量。站在院庆60周年起点上,回首下一个院庆60周年,农机人必将交出一份令人骄傲自豪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