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情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花开天下暖——贺中国农科院六十华诞

  每年的7、8月份,在骄阳似火的夏日,棉花不畏酷暑,在田间地头开得遍地烂漫,白花、黄花、红花等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竞相争艳,白花晶莹纯洁,黄花淡雅内敛,红花热情似火。

  在艳丽夺目和婀娜多姿的花的海洋中,棉花,也许并不养眼,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的显赫尊贵,但棉花蕴藏着自身独特的美丽,它质朴坚韧,耐寂寞不尚虚华。

  棉花纯真质朴的美丽,一样能打动大众的芳心,虽说不上千娇百媚,但也灿烂无比。

  有智者说,我们的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丽的眼睛。

  三春过后,百花凋残,而棉花却始于盛夏,止于秋末,花期很长,一般为7月至9月。谁道花无百日红?棉花长放半年花。

  棉花,不需要人的精心呵护,在阳光和雨露下自由开放,不怕孤独,从不在意别人是否关注和欣赏,独自静悄悄地绽放着花蕾,它清淡素雅,没有醉人的芳香。

  有人说,没有芳香的花才是花中仙子!

  棉花不像其它一些开花植物一样,绽放五颜六色的花朵仅仅是为了取悦人类,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开花是为了结果,是为了吐出洁白的棉絮,衣被天下。“百花一谢成尘土,剩我缠绵暖万家”,这正是棉花低调内敛的可贵品质!

  棉花的一生很富有诗情画意,苗生蕾—蕾开花—花结桃—桃成铃—铃吐絮,在每一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都是一次华丽的蜕变和质的飞跃。

  花蕾期,象征着棉花的生长进入成年期,此时田间地头的棉花争先恐后地竞相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每天上午白色或黄色的花朵陆续绽放,然后借助风力或者昆虫完成传粉受精,下午及第二天,花朵的颜色逐渐变成粉色与红色了,因此,田间有白花、黄花、粉花、红花,竞相争艳。棉花的花期比较长,一株棉花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可持续40余天,棉花传粉受精也要经历40余天。

  在阳光的呵护和肥水的哺育之下,花朵受精之后结成棉桃,棉桃吸收天地精华,营养充足,茁壮生长,然后成熟,并开裂吐絮。由于花期长,成桃时间不一,那么,棉花吐絮期相应也长,也是由下而上,由里到外,前后持续一个月左右。长势壮、不早衰的棉花,棉铃开口笑,吐出洁白的棉絮,但棉叶依旧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行内叫“青枝绿叶吐白絮”。洁白的棉絮和墨绿的叶片交相辉映,很是美丽好看,使人对大自然的造化之美产生无限的遐想!

  感叹自然造化之神奇,天工之毓秀!

  草木有情,万物有知,棉花虽无华丽的外表,只是默默地不被人关注地生长着,或许它就是在等待棉絮的盛开,在酝酿让人们为之一振、为之倾倒的美丽时刻!

  有人这样描述棉花,“五月棉苗秀,七月花儿开,花开天下炎,絮落天下寒。”在寒冷漫长的冬天里,人们把自己埋藏在温暖柔软的棉衣里,抵御瑟瑟寒风。当今人们的穿着尽管有了不少替代品,但棉料制品仍是这个寒冷季节当之无愧的主角,厚厚的棉衣和棉被,为人们筑起了一道抵挡严寒的防线。

  因为其温暖的性质,国外有人把棉花亲昵地称为“太阳的孩子”。在今天,棉花已不仅仅是温暖的象征,凭借棉纤维独有的吸湿性、透气性、柔软舒适性,以及与人体皮肤自然原态的亲合性等优异特性,棉花已成为健康、时尚、环保的代名词。人们喜欢穿纯棉的衣服,喜欢用纯棉的制品,人们享受着它的柔软,享受着它的舒适。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一个有数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老百姓的穿衣吃饭是首要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我国的棉花生产,日理万机的周总理不止一次亲自主持过全国的棉花生产会议,因此棉花有过它的辉煌和骄傲!

  说起棉花,就不得不说“中棉所12”。

  中棉所12是棉花这个大家族里的天之骄子,20世纪80~90年代为我国的棉花生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于1990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今天,他就像一位荣获过军功章的老者,虽说年华已逝,时过境迁,但流失的时光却掩盖不了他过往岁月的英勇和辉煌!

  中棉所12成功将具有遗传负相关的高产、优质、抗病三性状结合于一体,首次攻克了棉花抗病、高产、优质三者不易结合的难题,尤以兼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增强了适应性和稳产性,使我国棉花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国际先进水平。

  其先后通过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湖北、新疆8省审(认)定和国家审定(1989年)。育种家利用中棉所12这一优良的宝贵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先后又选育出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棉花新品种多达几十个。

  中棉所12是我国自育棉花品种中累计种植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经济效益最大的品种,在1987~1997年11年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043.4万公顷,增产皮棉93.9万吨,新增经济效益69.4亿元。

  今天,中国已经迈向民富国强的小康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一跃千里,纺织原料的研发水平也在突飞猛进,但棉花纤维与其它纺织原料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棉纤维独有的特性!

  棉花仅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研究的数十种农作物其中的一种,她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大国,1957年,背负着发展和强大新中国农业技术的使命,中国农科院诞生了,斗转星移,花开花落,今天,她已走过了六十年不平凡的旅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六十年来,中国农科院人不辱使命,勤恳工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十三亿人民的吃饭穿衣及国计民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末,西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曾扬言,“谁来养活21世纪的中国人?”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017年,中国向世界证实,中国人不但自己养活了自己,而且生活的很好,并正在迈向小康社会,中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中国农科院人功不可没!

  自2013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这一重大举措,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在中国农科院的历史上是一次创举!

  在科技创新工程的支撑和引领下,5年来,全院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水平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已经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科技创新工程为中国农科院的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中国农科院人乘着“科技创新工程”的东风,更加斗志昂扬,奋发图强,百尺竿头,再创中国农科院新辉煌!

  今天的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未来还要做一个农业强国,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行业的领斗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和担当。现在,我们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起新的使命,将踏上新的征程,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携手共祝中国农科院的明天更美好,未来更辉煌!

  六十华诞恭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