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农业科研问题都来源于农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核心关键问题,农业科学研究的“立地”属性,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轨迹与扶贫脱贫进程路径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产业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成为扶贫攻坚战中的有力抓手,也为实施精准扶贫定位了精准的发力点。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在科技扶贫攻坚战中的真实写照。一代代的农业科技人员,用辛勤和汗水攻克了一个个农业生产难题的同时,也耕耘了丰收,装满了粮仓,富裕了老乡。在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公社官山坪大队,那场始于1960年春天的低产田改良运动、传承至今的祁阳站精神,就是我国众多科技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典型缩影。中国农科院祁阳站作为我国建立长期定位试验最早、拥有长期定位试验最多的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7年扎根于南方红壤监测与改良的基础性研究,在站工作的科研人员长期贴近农业生产一线,堪称最懂红壤农业生产的“当代土神”。2015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第四批院机关年轻同志实践锻炼活动,并在那个夏天,亲身经历了2个月的祁阳站精神的洗礼。
一、祁阳精神之科技扶贫的初印象
从鸭屎泥改良,到种植绿肥,发展双季稻、低垄田起垄栽培、紫色泥田“僵苗”施用锌肥,再到整个南方红壤综合改良利用与立体农业开发,祁阳站三代科学家长期扎根基层、深入调查,获得多项综合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到千家万户,让当地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望与闻”:祁阳站建站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宿舍旁边就是水田,有的科研人员甚至住在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穿梭于田间地头,看禾苗长势,看水稻颜色,看稻田旱涝,看实验数据,调查农户种植习惯,总结群众增产经验,从农业实践中不断发现科研问题,解决了当地水稻“坐秋”、“僵苗”、“冒禾洞”等大量生产难题。
“问与切”:针对生产实际问题,提出科研假说,设计系列模拟实验,采集土样,反复实验、测定、分析,不断的从实验中获得一手数据,再回到生产实践中验证,祁阳站的科研人员就是用日复一日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脚步,开创出使当地贫瘠红壤增产的水稻种植新模式。祁阳站的前辈们通过基础科技创新,使当地贫困农户学到良法、受到培训、分到红利、看到了希望。
二、祁阳精神之精准扶贫的再体会
在实践锻炼结束、经过一年的回顾沉淀后,我发觉对祁阳精神的理解,已不仅仅停留在对老一辈科学家扎根科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的由衷敬佩,还深刻的体会到,祁阳站五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映射出的其实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兢兢业业的科技扶贫奋战征程。用一行行实验数据、一篇篇科研论文、一项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换取一亩亩稻米丰产,农业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激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一)扶贫先扶心 用科技创新取信于民
治贫先治愚,提升当地农民消除贫困的信心及能力是首当其冲的,只有当科学研究被农民接受并应用到农业实践中,才能体现出科技创新的价值。但一般来说,贫困农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过程也会较长,因此,需要在科技创新成果与农民接受应用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沟通信任机制,来增强贫困地区群众“自我智力造血”功能。当年,祁阳站的老一辈科学家不仅对农技员开展培训,还亲自到各个公社驻点蹲守进行低产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现如今,祁阳站踏实的科研氛围被完整地传承下来。站上活跃着的科研人员有一半以上都是年轻同志,他们放弃了其他地方舒适的生活工作条件的选择,每年在站上一待就是300天,坐得住基础研究的“冷板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在田间地头开展各种野外试验研究,作为同龄人我很是佩服他们的执着和选择。最美乡音莫过于科研人员与当地乡亲在田间收工时的家长里短,现代科研仪器旁那个裤脚挽起、脚底粘泥、认真忙碌的科研人员的身影最是和谐。
(二)精准号脉扶贫重点 对症下药治沉疴
正所谓“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我国扶贫工作从改革开放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到如今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非猛药不能治沉疴,需要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找准扶贫重点,对症下药、精准发力。贫困地区一般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必须立足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引进优良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绿色增产增效等集成性、配套性研究,从中优化筛选出适宜贫困地区推广的良种良法,提高产业扶贫科技含量和水平,形成科技化富民产业发展格局。祁阳站紧紧围绕当地红壤特点,针对红壤酸化特征提出了红壤酸化的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技术途径,研究红壤丘陵区农业生态环境要素长期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构建南方红壤旱地和水稻土培肥技术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
(三)始于精准兴于推广 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需要多样的、综合的农业科技体系,必须依靠完整的政策制度,使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创新相结合,才能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持续提升产业扶贫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在加强农业科技的综合集成的同时,还要加强农业监测预警、农业新业态等技术服务,增加产量的同时提高质量。祁阳站的红壤酸化综合防治技术已在湖南、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及其周边地区累计示范和推广面积6327万亩;构建的适宜于南方水稻田的培肥技术模式,不仅使作物产量提高10%,还减少农资投入,实现亩均产值增加60-100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若不是有幸经历了此次实践锻炼,我可能只见科研创新征途漫漫且长,不见扎根基层的农业科技人员默默耕耘时的坚韧执着;只知一项项奖励累累硕果来之不易,不知最触动人心的却是田间一行行整齐翠绿的秧苗。创新驱动是破除发展桎梏、激发发展活力的关键,农业科技创新对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往往具有质的提升的成效。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也理所当然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国家队主力军。只有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改革方向和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切身需要,坚持“执著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突破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才能确保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更快更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