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踏上远在洞庭湖边的沅江这片热土,是作为工作人员,陪同长沙地区的离退休人员重回远麻类所原所部参观,与留守在沅江试验站的离退休人员一起叙旧追忆,找回往日的感动。
老同志在沅江实验站合影
行走在沅江试验站的林荫路上,绿树成荫,红色的欢迎条幅迎风飘扬。很多老同志是暌违15年之后再次踏上这片热土,再次见到往日的老同事,大家相拥相亲,述说不尽当年情,很多人红了眼睛。大家纷纷在大院寻找以前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追忆过往的岁月。
沿着麻类所的开拓者的足迹,行走在沅江试验站的大院里,大路任然平坦,绿树已然成荫。近60年前,大批专家、干部和工人从北京、长沙等全国各地汇集到麻类研究所,在一穷二白的地方建立起了麻类所。其中,有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博士,有从农业部下来的官员,有从事麻类科研多年的专家。他们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了这远离大都市的麻类研究所,贴近了麻类事业,更贴近了麻农。现在,他们由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他们当年栽下的树却愈加挺拔,开垦出的麻园更显葱茏。
一路行走,听老专家讲过去的人和事,麻类科研的先驱一一浮现,杰出的科研成果历历在目。在这里,他们亲自劳作,一砖一瓦地建立了实验室,温室、组培室、晒场、车间、试验地。条件虽然简陋,但是背靠主产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获得8次国家级奖励。育成麻类品种37个,覆盖面积占全国主产麻区的60%。红麻、亚麻和苎麻的产量比建所初期分别提高了3倍、2倍和5倍。苎麻快繁技术,满足了苎麻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北方红麻短光照制种技术,使北方红麻区增产3成以上;亚麻在南方引种的成功,为开发南方冬闲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苎麻仓贮害虫的防治技术,每年为我国仓贮苎麻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在一面墙的高处,一道黄褐的线非常的醒目,这里是96年大水水位线。正是在这里,麻类所人经历了自然灾害的考验。处于洞庭湖腹地的沅江,当时是全国著名的水患地。入汛开始,每年至少耗费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护堤保垸,防汛工作完全取代科研工作,人、财、物高度集中服务于抗洪抢险。据统计,1996-1998年三年用去的防汛费占事业费的一半。与自然灾害“祸不单行”的是,上世纪初,我所被定位“拟转企”研究所,造成了严重的人心不稳。伴随麻类产业的巨大萎缩,麻类所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面对困境危难时刻,穷则思变的麻类所人辟开重重障碍,开始了寻找理想生存之地的努力。1999年,麻类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上,所班子提出了迁所长沙的大胆设想。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全所职工空前团结一致,同心协力,一场为期8年的迁所持久战拉开了序幕。在部、院党组的关怀和湖南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麻类所人的齐心协力,终于完成了搬迁长沙的夙愿,使麻类所有了在更广的舞台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
从这里出发,富有开拓精神的麻类所人敢于挑战,白手起家在长沙构建了全新的现代化研究所。立足麻类科研阵地,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长沙站稳了脚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学科方向进一步优化,从单一麻类作物延伸到饲料作物、南方特色蔬菜等南方经济作物,从脱胶微生物延伸到农产品生物加工、质量安全、污染治理等。特别是最近几年,紧抓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的重大机遇,通过“五一”工程的实施,研究所的面貌发生彻底改变。目前,正在努力构建科技创新工程和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向公益性研究所和南方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转型。
在一副巨大的规划图前,大家纷纷停下脚步,听试验站的领导介绍,得益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沅江试验基地建设、国家种质麻类资源圃建设、国家麻类种质中期库改扩建建设等3个项目的实施,沅江实验站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沅江实验站将围绕我国麻类学科和南方经济作物研究的发展特点,以科技创新工程任务为重点,努力打造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基地,突出“创新集成、试验示范、服务三农”三大功能,辐射及带动长江中下游地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期待的是,一个全新的、现代化野外实验站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脚下。
老同志边走边看,一起回忆过去的艰苦岁月,一并展望美好未来。“小王,你看我们当年栽下的树都长这么高了,快来给我们拍个照”。在一片松柏树前,老一辈麻类所人欣然留影。在帮他们拍照的时候,透过镜头,青松翠柏,麻园葱茏,我依稀看到了他们年轻时英姿勃发的样子,更加看到了麻类所朝气蓬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