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暮春,繁花似锦,中国农业科学院喜迎甲子华诞。风雨兼程六十载,农科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中华大地上,铸就中国农业科技的辉煌,助力中国农业发展的奇迹,见证祖国复兴之路的伟大征程!
回首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泱泱中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回首六十年,从山河破碎到祖国统一,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复兴,面对苦难的中国人没有屈服,面对困苦的农科人百折不挠,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回首三千年,华夏先辈守望大地,生息繁衍,星火传承,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文明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农耕文明的重要特质,也正是因为农耕文明的历史传承性,中华文明才延绵数千年,生生不息。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漫长奋斗过程中,炎黄子孙是怀着怎样的敬畏之心,坚忍不拔,探求自然规律。又是以怎样朴素的聪明智慧,开拓进取,破解一个又一个关乎兴衰的重大难题,回答了一个有一个关乎存亡重大命题。先辈的求索前行,给我们今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又有怎样的启示。每当我放飞思绪,总会心驰神往在这与大地紧紧相连、血脉相依的伟大历史征程中。
农耕星火
对于生长在中华大地的先辈来说,姜伊耆的出现可谓是救世主的降临。神话传言,他天赋异禀,腹部透明,因而尝尽百草,观察其中,分辨食物,教人种植五谷,蓄养家畜,开启以农业为主的新时代。因其功业,先辈尊其为炎帝,号神农氏。神农氏让人们安定下来,居住并耕耘在生长的土地上,农耕的星星之火,正闪现出希望的火花!
可是对于人类生存的考验并没有结束。我曾试图想象自己置身于数千年前的大地上,天地是无尽的未知,四周是漆黑的森林,夜晚有饥饿的猛兽,身旁有无力的病弱,怀中有待哺的婴儿。而生存的全部指望,只有大地赐予的微薄的稷谷。俗语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可是耕种的事业只有人类在进行,孤独地守望着这片寄托着命运的大地,摸索着在苍茫中前行。
斯塔夫理阿诺斯曾说,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史上的一个奇迹,因为只有人类不再一味的适应自然而进化着,反而是通过自身的奋斗去改造自然,使之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华夏的先辈们又一次踏上挑战命运的道路,为了生存,坚毅勇敢。在此存亡之际,帝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探究天时
《尚书》不吝赞美之词这样描写帝尧:其人“钦、明、文、思、安安“;其德:”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是怎样的丰功伟绩让帝尧得到如此的赞美?当然有他风度翩翩的气度,德怀天下的胸怀,更重要的是他“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不仅由他组织了文字记载最早的历法制定,并以此指引人民的农业生产。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帝尧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为领导分别走向四方尽头,那是先辈所能触及的最远处。在那里,他们观测日月星辰,观察鸟兽植被,感受气象万千,组织总结分析。经年累月,不忘初心,将零散的数据汇总成有规律的系统,制定出了历法。我甚至能想象出,当帝尧拿到这份历法之时是怎样的欣喜,因为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破解了天地的密码。先辈们以帝尧为核心逐渐集中,甚至跋山涉水,纷至沓来,华夏的文明渐渐形成向心力。自此,“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人们守望的这片大地上,不再布满恐惧,而是满怀希望!
开发地利
当先辈“敬授天时”后,物产渐渐丰富,人丁开始兴旺,新的问题就摆在眼前:需要更多的地。为解决这个问题,先辈迫切需要一个可以领导先辈去向未曾去过的远方探险的领袖,历史选择了帝舜。帝尧禅让于帝舜,帝舜“巡狩四方”,这是一次重大的人类探险,其难度甚至与大航海难分伯仲。巡,是勘探,考察,如此便可将可以耕种的地划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狩,是狩猎,是战争,如此是要将外族蛮夷驱逐出境,恢复安宁。
帝舜并没有因此而自满,清醒的认识到生命有终,需要立下万世之规,方可保全这片繁衍之土。在帝尧政权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制度道路,将一个由多氏族组成的社会组织逐步向国家机构改革。他“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中央设“四岳”、“九官”,地方辟“十二州”,设“十二牧”,构建起了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机器。
帝舜完成的浩大工程是开创,是从无到有,帝舜带领的先辈经受了多少苦难,难以知晓,但他们历尽艰辛,奋斗不止,换来的是我们的先辈在守望中华大地,迎接华夏曙光!
捍卫文明
在东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都有对洪水灾难的描绘:西方有诺亚方舟,东方有大禹治水。一个是乘船躲避,待风平浪静后,重新开始;另一个却是与奋勇搏斗,完成治水大业,让后世享受这伟大的福果。
对于水患,先辈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一次却是前所未见。《尧典》说:“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大地被分割,山川被包围,巨浪滔天,先辈的悲惨与凄苦可想而知。甚至帝舜都自责说:“降水儆予”,是老天爷惩罚我啊!
就在这刚刚开始繁荣兴盛的人类文明的大地将要被洪水吞噬殆尽之时,大禹挺身而出,带领着捍卫家园文明的钢铁志士与洪水展开搏斗。他抛下新婚四天的妻子涂山氏,一去经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领先辈开辟山川,疏浚河道,成功将洪水引流向海。帝舜赞美他:“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华夏文明在大禹的带领下战胜了洪水浩劫,继续生息繁衍。此时的先辈,抹去愁容,继续耕耘,守望大地,守望这伟大的华夏文明。
江山社稷
何为社稷?社乃土神,稷乃谷神。将土与谷成为了一个国家政权的代名词,可见古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之高。华夏先辈以其不屈的精神,不息的斗志,奠定了中华绚烂多彩的文明。农耕作为文明的主要物质生产方式,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得以延续的一脉。
江山稳固依赖的正是农业的繁荣与发展,而农业更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历史的经验证明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力量。因为,在农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是不能由个人或是小众的团体独自克服,更不能如同地中海沿岸的先辈选择逃离躲避,摆在华夏先辈面前的路,只能精诚团结,克服万难。一如帝舜的“法天地”,再如帝舜的“巡狩四方”,更如大禹治水。
中华文明延绵千年,有着这样一个内生发展逻辑:生存的压力迫使人类放弃了狩猎采集,选择农业耕作;农耕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领导核心,集中形成统一的力量,从而克服遇到的普遍性困难;统一力量的形成需要一个完善的机构,即国家;大一统国家的存在保障了农耕文明兴盛繁荣。中华文明就在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循环中曲折向前,不断发展。
科技荣光
回顾历史,从规律探求到技术进步,从科技创新到制度建设,在农耕文明求生存谋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科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今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内部看,耕地减少,人口膨胀,资源稀缺,农业产能结构性问题凸显,发展遭遇瓶颈;从外部看,全球粮食危机风险犹在,以粮食为武器的外部势力依然虎视眈眈。承载着复兴梦想与使命的中华儿女,面对的是前所未有之新局面,不要期待洋人的慷慨,不要奢望别家的钱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方是人间正道。此今之 “三千年前所未见之大变局”,一个满载着十四亿人梦想与福祉的文明大地,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一个强大的农业产业,中国迫切需要转变成为一个农业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工作者要牢记使命责任,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需求和新任务,以创新之力破解关乎中国农业发展关键性重大科技问题,切实把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以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华夏大地的名义,我辈中华儿女将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守望在这复兴发展的中华大地上,铸就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