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赋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六秩春秋辉煌路,继往开来谱华章

  白驹过隙,沧海桑田,60年,与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够是匆匆一瞥,然而,时光终究惊艳了历史,60年,与农科儿女而言,是一首拼搏奋斗的诗篇。60年,一代代农科人传承创新,用青春的热血上下求索,用激昂的斗志缔造奇迹,用无私的奉献践行使命,在峥嵘岁月中实现着农业强国梦,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的华美乐章。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个春秋秋实,六十年薪火相承。掀开历史辉煌的篇章,有多少不朽故事闪亮在记忆深处,有多少豪言状语回荡在耳畔!回望溯昔,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回拨。

  看,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54年,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发展,中央农业部党组向中央农村工作部核转中央提出“关于筹建农业科学研究院向中央的报告”,经过3年筹备,1957年3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成立,这一刻标志着中国农业科学研究事业走上统一部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57-1966年,在院各级领导的带领下,我院科研机构从建院之初17个扩增至32个,基本涵盖了农业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专业特色研究、综合性研究、情报信息服务等方方面面;农科儿女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在世界上首创用家兔培育成功牛肺疫弱毒菌种,“冬干鸭屎泥水稻‘坐秋’及低产田改良的研究”、“豫北地区盐渍土棉麦保苗技术措施的研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君子以自强不息。1967-1976年,我院成为文革重灾户,饱经风霜,由它千磨万击,任它东西南北风,农科儿女依然如钢似铁、披荆斩棘、以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成功育成白单4号玉米杂交种、春小麦杂交品种“京红1号”和“京红4号”、杂交水稻等优良品种,获得牛泰勒焦虫病裂殖体胶冻细胞菌苗以及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为解决我国粮食短缺、保障国民温饱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977-1986年,我院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关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我国牧业现代化建设的设想”和“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设想”,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农科儿女栉风沐雨,夙兴夜寐,取得了“籼型杂交水稻”、“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等一些重大科研成果。1987-199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我院视察,农科儿女不忘历史使命,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踌躇满志、发奋图强,积极为农业大计献言献策,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取得突破、“抗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中棉12”、“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10号”“适合麦棉两熟夏套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6号”等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1997-2006年,我院立足国家农业生产重大需求,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进入快车道:;相继组建了国家小麦改良、甜菜改良、饲料工程技术、油菜工程技术、桔品种改良、麻类作物育种中心、茶叶改良及烟草改良中心,新建了“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组建了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举办了“国际农科院院长高层研讨会”、“首届国际水稻大会”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首次应用专家系统研制出的第一批小麦新品,首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我国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原创性论文,对了解禾谷类作物分蘖调控的分子机理,并进而应用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超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意义,“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以及“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利用”等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近十年来(2007-2017),农科儿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扣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以解决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同时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化,为我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入了强劲动力。“中黄35号”入选200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油菜新品系YN171含油量达到64.8%,创造了油菜含油量世界最高纪录;相关成果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荣获国家优秀专利奖20余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奖以及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近60项;先后创建了100多个科技型企业,形成了种子种苗、农化、兽用生物制品及兽药、饲料、特色农产品食品及加工品等5大支柱产业。

  2003年,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实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管理和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时代背景下,我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正式组建。2006年,经中编办批准,加挂“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的牌子。2013年,加入院创新工程。创立之初,举步维艰。然而质标人不畏困难、团结协作、大胆创新、自强不息,紧扣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个时代命题,以创新为驱动,围绕“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两大使命,以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艰难困苦、玉成与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加强技术支撑成效、壮大团队规模,到今天已承建了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重点实验室、国家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农业部二噁英检测实验室、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预警平台、标准物质研制平台等重大创新条件平台,组建了5个创新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基础性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研奖项9项,发表论文700余篇(SCI论文1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0项,其中有10项获得市场转化。同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监测、风险监测、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官方通报评议和舆情监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支撑服务工作,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有力推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品股体系的建设,先后多次受到农业部和公安部的表彰,荣获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集体、“助奥行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解决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所十四的辉煌成就,正是巍巍农科梦的一个缩影,用梦想照亮现实,用梦想催人奋进,保护食安,吾辈当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前,老一辈的农科人用青春和热血播下“服务三农”的种子,用汗水和情怀将“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等精神镌刻近每位农科人的骨髓中,用魄力和智慧奠定了“农业强国”的基石;60年中,困难与突破交织、变革与重构相融、激情与梦想碰撞;60年后的今天,我们接过着熊熊火炬,纵使道阻且长,也必将坚持农科精神,牢记农科使命,立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争做“改革排头兵、创新国家队、决策智囊团”,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将成果写在大地上。

  60年来,您一路走来一路歌,慷慨激昂、铿锵有力;60年来,您海纳百川,求实创新、开拓未来;60年来,您立足三农,情系民众、感天动地;60年来,您风雨兼程、矢志不渝,与祖国共奋进。今日我们有幸站在历史的节点上,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品味昔日辉煌,更是为了更好的知己知彼,探索农业的进步与振兴,为新一段的征程积蓄力量。身为农科人,我们骄傲;身为农科人,我们自豪;身为农科人,我们时刻期盼着,准备着。

  岁月如歌,农科多娇,数风流且看今朝。在这里,请允许我们真诚的道一声:生日快乐,农科精神,薪火不灭;农科儿女,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