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农科赋

$cms.getChannel($cms.getChannel($curChannel.parentID).titleID).title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的家乡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片冬麦 一片高粱

  十里荷塘 十里果香

  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

  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

  为她富裕 为她兴旺

  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奋斗

  为她幸福 为她争光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每一代农科人,肩上都有着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农科人扎根在广袤的大地,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我国耕地年年减少时,农科人创造了夏粮十连增的奇迹。这背后是我国农业科技56%的贡献率,为改善农业农村民生福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用现代农业科技,用新品种的研发和试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挑战传统农业的梦想。小麦院士李振声通过汇集我国近15年的有关数据,用大量科学数据回答了对上世纪末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凭着正确的政策和科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先辈科学家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等院士奠定的良好基础上,通过几代人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团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在我国历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中,90%以上主栽品种都利用了该团队提供的优异育种材料及其衍生后代,引领国内外种质资源研究新方向,带动全国育成一批面条专用品种,高产节水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使黄淮北片小麦生产灌溉用水减少约一半,产量却提高约40%。他们成为了农业科技界的创新担当,并为产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农科人,顶天立地,承载着民富国强的厚重期盼。

  土豆也是干粮。马铃薯主食化能够破解诸多难题,能够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突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引领农业升级换代,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造福民生。但土豆岂是天生的干粮?土豆专家张泓自2013年年底承担马铃薯主食化的任务,带领团队连续攻关,通过增筋降粘,生产出含量达20%、35%、50%的马铃薯面条,并将其成功产业化,推动了马铃薯主食化进程。农科院作为国家队,离不开国家使命,产业需求。

  整体设计产业问题,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格局。马铃薯主食化作为国家攻关项目,面临一系列重大科学命题——早熟、高产、优质、抗性的主食加工品种缺乏;种薯的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健全;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栽培技术不配套;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需求迫切;储藏技术、工艺落后以及储藏过程中的损失严重;主食化产品加工技术起步较晚。一系列命题的攻关通过创新工作模式,建立创新联盟,通过“学习交流机制、评价机制、协同、共享机制”等机制把国家资源、地方资源、人力资本集中起来,实现协同创新、协同攻关。

  新一代的农科人,秉承农科人的传统,默默坚守,不懈追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大数据、信息化、对传统农业的观念造成冲击,而一系列重大前沿和颠覆性新技术——农业合成生物学、农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生物固氮、作物3D动态数字化、动植物天然免疫、农业纳米新材料与功能产品制造、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农业3D打印等,将改变和影响世界农业的发展,促进智慧农业的生根、发芽。

  农科人有一个朴素的中国梦,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