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陈印军: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字体:
    在国家相关政策促动下,在科学技术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全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1亿吨增加至2012年5.90亿吨,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并为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提供了强劲支撑。然而,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生产面临很大压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影响,粮食种植规模总体趋于减少的局面难以扭转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06亿亩,减少至2011年的18.248亿亩,减少了1.258亿亩,年均减少838.9万亩。尽管随着耕地资源保护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近几年耕地净减少幅度明显下降,但2011年全国耕地面积仍然净减少了49万亩。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铁路和公路建设与生态建设也仍处于大发展时期,耕地非农占用问题难以控制,加之农业结构调整,未来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总体趋于减少的局面难以扭转。
    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面临林业的冲击
    过去,人们一谈到生态环境问题,必会谈到毁林造田,可以说毁林造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近些年的农林关系几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种植业冲击林业,转变为现在的林业冲击种植业。即从开荒种地,转变为退耕造林。尽管个别地方还存在毁林开垦的现象,但从整体看,我国已步入林业冲击种植业的时代。
    林业冲击种植业的动力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大搞植树绿化,推动了退耕造林;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革,鼓励发展速生原料林与林产加工业,推动了退耕造林;三是林业部门为了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利用农田造林;四是农民为了降低土地投入成本,尤其是为了能够全时进城打工增收,推动了退耕造林。
    在我国西南地区,尽管退耕还林地以陡坡地为主,但平缓耕地与梯田(地)还林的现象处处可见。在我国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到处可以看到由粮田变成的速生原料林。
    从发展现代林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角度出发,将农田改为速生林地是合理的。然而,从国家食物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则令人担忧。
    三、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土地与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出路,而耕地流转是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促进耕地流转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全国各地耕地流转后的去向看,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农户对协会和农户对企业的流转,很多耕地走向了“非粮化”,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倾向更为突出。如浙江嘉兴市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流转获得的耕地全部用于非粮食产业;成都市只有不足1/5的流转耕地在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
    基于2009年对浙江、河北两省6个典型县24个村中的356个农户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户原有的耕地主要是基本粮田,其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比重在80%以上;而流转后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比重不足25%。
    从局部来看,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企业获得了利润,农民增加了收入,地方财政得到了充实。但从全国看,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长期下去,必将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四、北粮南运已呈常态,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
    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持续北移,北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重从1982年的49.1%上升至2011年的55.3%;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1982年的37.8%上升至2011年的55.6%。
    我国粮食生产这种南、北方格局的变化,应该说是南、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影响的结果,也是因为北方的光温条件更适宜于籽粒作物生长发育的结果。但是北方缺水,发展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为此,必须在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明显与北方水资源短缺之间做出抉择。最为有效的举措,就是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施,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使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五、依靠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增产幅度趋于缩小
    粮食总产量的多少取决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粮食作物单产。受我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的制约,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上呈减少之势,未来增加粮食总产量只能依靠不断地提高粮食作物单产。
    然而,尽管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呈不断上升之势,但增产幅度趋于减小。如1949~1958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3.8公斤/亩,年均递增4.6%;1958~1984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5.3公斤/亩,年均递增3.3%;1984~1998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4.3公斤/亩,年均递增1.6%;1998~2012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3.8公斤/亩,年均递增1.2%。
    众所周知,随着农村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未来10年内,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控制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强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水资源约束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继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六、自然灾害威胁依然严重,区域性粮食生产稳定性差
    从农业统计资料看,近5年(2007~2011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遭受自然灾害面积6.18亿亩,占年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在受灾面积中,受水灾和旱灾面积4.48亿亩,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72.4%;其中受旱灾面积3.01亿亩,受水灾面积1.47亿亩,分别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48.7%和23.7%,以旱灾为主。
    近5年(2007~2011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遭受自然灾害成灾面积2.99亿亩,农作物自然灾害成灾率(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100)48.3%,其中2008年成灾率高达55.7%。
    近5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旱灾成灾面积1.55亿亩,旱灾成灾率51.6%,其中2010年旱灾成灾率高达67.8%;水灾成灾面积6535万亩,水灾成灾率44.5%,其中2008年水灾成灾率高达56.4%;风雹成灾面积2623万亩,风雹成灾率48.2%,其中2009年风雹成灾率高达53.6%;台风成灾面积844万亩,台风成灾率37.9%,其中2010年台风成灾率49.1%;霜冻成灾面积4323万亩,霜冻成灾率46.5%,其中2008年霜冻成灾率高达59.3%。
    上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每年我国农业遭受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危害规模相当大。尤其是由于我国农业抗灾能力还很弱,自然灾害成灾率很高,特别是旱灾多年平均成灾率在50%以上,2010年甚至达到了68%。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但每年均因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如2006年川渝大旱减产50多亿公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60多亿公斤,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80亿公斤,2010年全国大丰收也有12个省份是减产的。
    因经常性的自然灾害,1995~2011年17年中,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的吉林省,玉米单产共有6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0年减产36.6%;黑龙江省的玉米单产共有8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7年减产25.4%。同期,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黑龙江省的大豆单产共有9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7年减产36.4%。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