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稻种质资源展示会在水稻所召开
文章来源:中国水稻研究所
作者:闵捷
发布时间:2012-09-11
9月6-7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2年全国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现场展示与学术交流会在浙江富阳举行。水稻所领导程式华、李西明、胡培松,作科所副所长王述民,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部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及全国水稻科研、种子企业等70余家单位160余人参加。

会议指出,我国稻种资源丰富,水稻是三大主粮作物中唯一起源于我国的作物品种。尽管目前国际通用的籼粳稻分类仍然以indica、japonica为代表,但越来越多的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我国,如浙江桐乡罗家角和余姚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籼型栽培稻,表明7000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籼稻栽培,特别是去年美国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4所大学的专家联合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撰文,认为分子证据表明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9000年前。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水稻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工作,陆续从世界各地收集整理了一批种质资源,同时也在这些原始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创制了一批新种质资源。目前,水稻所种质库现存有7万余份稻种资源,仅次于国际水稻研究所。
会议强调,优异种质资源是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保证。水稻所从上世纪80年年代建所以来取得的9项国家级成果奖励中,有7项是与种质资源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国外引进的资源密切相关。如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其恢复系来自于韩国的“密阳46”;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其保持系来自“印尼水田谷6号”。
程式华所长表示,水稻所有义务为全国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做好服务。作为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水稻所长期以来致力于为全国水稻科研提供免费的种质资源。这次田间展示的319份种质资源,既有来自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IR系列,也有水稻所长期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野生稻资源,还有水稻所近年来育成的优质恢复系等珍贵材料,不少资源都可以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今后,水稻所仍将继续举办类似的免费种质资源交流活动,促进优异种质资源全国共享,也欢迎大家把收集的资源提供给水稻所保存和供全国水稻育种研究共享和交流。
会上,王述民详细介绍了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保护等方面项目和具体工作。程式华和胡培松先后作了题为“超级杂交稻分子聚合育种”和“水稻育种思考和品质改良”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现场观摩了田间展示基地,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种质资源,提交目录清单由水稻所负责免费寄送。(通讯员 章蓉蓉)

会议强调,优异种质资源是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的保证。水稻所从上世纪80年年代建所以来取得的9项国家级成果奖励中,有7项是与种质资源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国外引进的资源密切相关。如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其恢复系来自于韩国的“密阳46”;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其保持系来自“印尼水田谷6号”。
程式华所长表示,水稻所有义务为全国水稻品种选育研究做好服务。作为国家公益性科研机构,水稻所长期以来致力于为全国水稻科研提供免费的种质资源。这次田间展示的319份种质资源,既有来自于国际水稻研究所的IR系列,也有水稻所长期收集、整理和保存的野生稻资源,还有水稻所近年来育成的优质恢复系等珍贵材料,不少资源都可以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今后,水稻所仍将继续举办类似的免费种质资源交流活动,促进优异种质资源全国共享,也欢迎大家把收集的资源提供给水稻所保存和供全国水稻育种研究共享和交流。
会上,王述民详细介绍了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和保护等方面项目和具体工作。程式华和胡培松先后作了题为“超级杂交稻分子聚合育种”和“水稻育种思考和品质改良”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现场观摩了田间展示基地,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种质资源,提交目录清单由水稻所负责免费寄送。(通讯员 章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