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动态

创新服务到果园 实用技术惠民生

——果树所2011年科技兴农工作纪实

【字体:
    以研究苹果、梨、葡萄等北方落叶果树为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侧重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积极面向“三农”、面向市场,进行开发研究、科技兴农与技术服务等工作,为了当地果业繁荣发展而默默奉献。
创新服务模式,果农多得实惠
    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果树所科研人员逐渐探索出了一种“专家服务团+基地+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模式,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于2011年在辽宁省内积极推广。
    在辽宁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果树所成立了专家服务团,抽调一批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为团员,由副所长程存刚任团长。他们在省、市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到连山区、龙港区、建昌、兴城、绥中等地果园进行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近年来,果树所科技兴农成效显著,深受各地果农喜爱。
    科研人员以当地果园为基础,加强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原有果树品种的同时加大苹果、梨、葡萄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对数字化果园、矮化砧木及无病毒优质苗木繁育等系统性强的先进技术则采取以点带面,以成效促发展逐步推进。几年下来,果农从中真正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为切实做好基地以点带面的示范工作,结合葫芦岛市果树生产特点,果树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果农培训工作,切实解决果农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技术咨询服务,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解决了果树生长、果园管理、果品储藏等方面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培训形式多样,育出新型果农
    2011年,果树所开展了以集中培训、参观基地、田间操作、技术指导和免费发放学习资料为主要形式的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兴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平台,切实发挥出了少数民族培训基地作用。
    先后举办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训班(果树)、辽宁省阳光工程、辽宁省果树类农民创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辽宁现代设施农业工程农民科技带头人、葫芦岛市少数民族农民技术员、龙岗区阳光工程设施果菜生产等各类培训班,培训学员近2000人。培训时间大多安排在果树生长关键时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直观教学与个案指导,在果农中收到良好效果。培训贴近生产实际,帮助解决了生产经营方面的技术难题。
    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果树所人在收获信任的同时,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专家们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电视、电台、报刊等形式解答果农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果树所依托自身优势,把所内具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年富力强的中年岗位专家和青年博士、硕士合理调配组成师资队伍。同时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聘请了一大批知名专家、教授来充实教学力量。其中,有全国知名的岗位体系专家,也有省市农业科技主管部门领导;有长期从事果树生产一线的专家,也有具备战略眼光的著名教授学者。
深入田间,为果农排忧解难
    一年来,专家服务团仅在葫芦岛市进行现场答疑和技术指导就达7000人次,在其他地方开展的此类活动更是数不胜数。这当中,有几十年如一日情系果农的老专家汪景彦和王海波、赵德英、李敏、李壮、厉恩茂这些30出头科技骨干。他们经常餐风宿露,为了当地的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础,为当地的果业发展和当地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2011年,果树所专家在辽宁省绥中县西甸子安马村1500亩基地采用壁蜂授粉代替人工授粉后,每亩减少人工费用150元,仅此一项技术就可为基地年节省费用达22.5万元。今年,该基地纯收入达900万元,壁蜂授粉面积比2010年翻了一翻,已达到20万亩,为当地节约资金近3000万元;累计培训技术骨干学员达1654人次,开展其他类型果农技术培训32次,参加果农达8523人次,免费发放资料9850份,带动农户约6000余户,农户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3500元增长到8500元,社会效益达2亿元左右。
    面对成绩,果树所人想的更多的是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做,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果树所所长刘凤之说,做好科技兴农、服务“三农”工作是果树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果树所地处葫芦岛市,立足当地、面向全国,科学发展、不断突破一直是该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果树所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葫芦岛市打造一批设施齐全、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效果显著的现代果树栽培示范园,为振兴葫芦岛果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通讯员 何文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