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耦合模式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农业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任继周,刘钟龄,张自和,王 钦,侯扶江,王锁民,沈禹颖,李自珍,赵银,肖金玉,李峻成,郭正刚,刘学录,王国宏,刘金祥
- 起 止 时 间 :1997年1月—200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在张掖和肃南扩展并完善467hm2盐渍化草地改良试验区和3070hm2的草畜产业化开发示范区,对河西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景观要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1)丰富和发展了系统耦合的理论 阐明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景观格局与系统耦合;提出了草业系统的界面论和生物的时间地带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系统耦合的理论;完善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系统相悖理论;定量了草地—马鹿系统的界面过程;阐明了草畜界面的营养动态。
(2)解决了绿洲盐渍化草地改良的几个关键问题 阐明了小花碱茅抗盐的生理机制和分子基础;提出了三种类型抗盐植物分类的生理指标体系;提出了盐渍化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提出了系统耦合的途径和优化模式;提出了缓解饲草营养物质时间相悖的饲料轮供体系;建立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式和数学模型、风险尺度与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生态因子耦合与匹配对策。
(3)建立了试验示范区并进行了草业产业化开发 建立了绿洲盐渍化草地改良、山地放牧系统、草产业开发试验示范区,新资源植物—微孔草生态适宜度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