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文化广场» 读  书

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

【字体:
  《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一书是对由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国耕地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2006BAD05B10)”部分成果的总结。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我国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改善耕地质量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堪忧,已经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5年党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提高耕地质量”;2005年9月28日,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做好耕地质量建设与保养工作”;2006—2010年连续5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一再反复强调,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2009 年12 月24 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结果表明全国耕地质量总体上明显偏低,为此必须强化对耕地质量的调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我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结果,我国优等地占2.7%,高等地占30.0%,中等地占50.6%,低等地占16.7%,中低等耕地合计占67.3%;另据农业部调查资料,2007年在我国1.2亿多hm2耕地中,中产田和低产田面积分别占39%和32%,中低产田面积合计共占耕地总面积的71%。可见,全国耕地质量总体上明显偏低。其主要表现在,北方绿洲农区耕地盐碱化问题、北方农田风蚀沙化问题、局部区域农田土壤污染问题、一些地区耕地占优补劣问题、以及部分城镇化高速发展区域耕地分布状态和质量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等问题相当突出。
  解决我国当前耕地质量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将主要依靠科技。科技是解决耕地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耕地生产力发展、促进耕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动力。但是,目前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适合不同区域农村和农民使用的耕地质量管理技术,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农民耕地经营规模小,文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低,许多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农田施肥和耕作技术,在我国很多地区难以推广。二是我国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地貌类型复杂,不同类型区土壤、气候、农田轮作方式、农作技术等自然和生产条件相差很大,更是需要能适合不同类型区的耕地质量管理技术,特别是施肥和耕作技术。由于缺少适合的科学施肥和耕作技术,施肥的盲目性大,造成施肥、耕作措施不合理的现象十分普遍,同一个村子,在作物、土壤肥力相差不大条件下不同农户肥料用量相差可超过10倍。施肥、耕作技术措施不合理造成土壤养分失调、土壤性状恶化,同时也污染了环境,增加了农业生产支出,影响了农民增收。对同一区域而言,应采用综合的耕地质量调控技术,因为区域耕地质量调控技术具有综合效果,各单项技术是综合技术应用效果的基础,在耕地治理上合理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其效果往往大于各单项技术措施之和。因此,迫切需要针对我国幅员广阔、区域差异显著的特点,特别是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耕地质量关键问题和技术需求不同的特点,结合各相关课题耕地质量调控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区域农业发展的需求,对耕地质量调控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研究,提出我国主要类型耕地质量综合集成调控技术模式和策略,以加速全国耕地质量的提升。
  鉴于此,本课题开展了“全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课题,下设7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选取其中的一篇研究报告作为书稿中的一章,共有7章,各章报告内容及执笔人简述如下:
  第一章《中国耕地质量状况及调控技术模式》在阐述了耕地、耕地质量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针对中国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耕地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耕地质量综合调控策略,高度概况了我国典型农区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由陈印军、杨瑞珍、翟勇、肖碧林、方琳娜等执笔;
  第二章《东北黑土带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阐述了国内外黑土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概况,分析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调控技术储备和新近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情况,提出了耕地质量调控的6种技术模式。由卢布、杨正礼、肖碧林、王勇等执笔;
  第三章《西南地区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在概述西南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分析了西南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总结分析了耕地治理5种关键技术及其效果,提出了该地区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的4种技术模式及对策建议。由杨瑞珍、陈印军等执笔;
  第四章《东南红黄壤地区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剖析了东南红黄壤地区耕地质量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原因,分析了该地区耕地治理的3种技术及其效果,提出了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4种技术模式及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对策建议。由易小燕、陈学渊、陈印军、徐明岗等执笔;
  第五章《黄土高原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塿土、黑垆土、黄绵土存在的质量问题、黄土高原耕地治理3种关键技术及其效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2种技术模式及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对策建议。由谢永生、郝明德、摄小燕等执笔;
  第六章《农牧交错带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分析了农牧交错带耕地质量的关键问题、成因、耕地治理关键技术及其效果,提出了农牧交错带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的3种技术模式、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对策建议。由陈源泉、隋鹏等执笔;
  第七章《山西雨养农区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模式研究》在全面分析山西省雨养农业的现状以及区域分布的基础上,总结了山西省耕地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山西省雨养农业的代表模式及其作用效果,提出了山西省雨养农业发展的途径及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的政策建议。由高志强、杨忠义、董琦等执笔。
  本课题组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攻关与创新:1该课题首次较系统地对我国6个重点区域(东北黑土区、西南地区、东南红黄壤地区、黄土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山西省雨养农区)耕地质量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我国重点区域耕地质量的关键性问题。2构建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集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和生物措施于一体的坡耕地保水保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2)以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为核心的风蚀危害区旱地防风固土型农田质量综合治理技术模式。3构建了黄土高原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地表覆盖技术与减免耕技术有机结合的水土保持型技术模式;(2)土壤养分库增容技术与土壤水分库扩容技术相结合的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3)以降低肥料投入成本,实现农田土壤养分平衡为目标的“减量、隔年施磷技术”模式;(4)以地表覆盖技术为核心的高产果园适度生产力调控技术模式。4构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以调结构、建高标准农田为主要内容的“进、退、还”农作制模式;(2)以灌、草、农作物立体配置与基本农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丘陵生态治理”农作制模式。5构建了东南红黄壤区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耕作栽培措施于一体的“丘陵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综合治理技术模式”;(2)集土壤结构改良剂、保护性耕作和植物篱技术于一体的红壤坡耕地水蚀快速阻断技术模式;(3)碳氮调控技术、农作技术与改良剂技术相结合的红壤旱地酸化防治技术模式。6构建了西南地区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综合防治与农田养护技术模式;(2)雨养农田集雨保水与抗旱耕作技术模式;(3)喀斯特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技术模式。7构建了山西省雨养农田耕地质量综合调控技术集成模式,主要包括:(1)以地膜覆盖为骨干技术的保水增温提墒栽培技术模式;(2)以秸秆覆盖为骨干技术的防蒸发肥田栽培技术模式;(3)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措施的培肥技术模式;(4)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水培肥技术模式。8本课题研究提出了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主要任务、耕地质量综合调控的5大策略,特别是重点提出了6个重点区域耕地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措施与政策建议。其目标就是通过对耕地质量调控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研究,提出与我国主要类型耕地质量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综合集成调控技术模式,改善地力,提高耕地质量,促进我国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特别重视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积极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阶段性研究成果。首先将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家和地方粮食增产规划,如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全国新增5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调研、编制与评审工作,直接将课题的一些研究结果应用于规划之中;另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区域耕地质量培育决策与地方农业生产决策。同时,课题组边研究、边整理,将研究成果及时传播给公众。课题组已发表35篇相关学术论文,已出版相关著作3部,拟准备出版专著2部。尤为突出的是,课题组将调查研究得出的一些结果,以科普小论文的方式,在报刊和网站上发表,得到众多网站的转载,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如“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在《中国农科院报》发表后,在《农民日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农经信息网、国家农业发展网、中国粮油网、三农在线、农民网、农村市场网等近20多家网站转载。“我国可开发利用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并不乐观”等文在《农民日报》发表后,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三农在线、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网、土地资源网等近20家网站转载,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宣传与应用。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开展相关研究。因此,除各章执笔撰写的作者之外,课题组其他成员在试验、技术推广应用、资料搜集等方面付出了辛苦。
  需要说明的是“全国耕地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只是“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10个课题之一。“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从耕地质量调控共性关键技术、耕地质量保育技术指标、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和耕地质量调控技术综合集成4个层面,设立了10个研究课题,其中“全国耕地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属于项目的第四个层面,为第10个课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以前面9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因此,在《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一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前9个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谢意。与此同时,在书稿编写过程中,各位作者也吸纳了自己过去所参与的相关研究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也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其他参与人表示谢意。
  在书稿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大量其他的文献,向所有的参考文献作者表示谢意!由于参考文献较多,尽管作者作了最大努力,但仍然可能存在对个别参考文献处理不当的问题,对此表示歉意。
  全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研究,涉及面广,考虑的因素复杂多样,我们的工作仅在某些方面、重点区域上进行了研究。由于受时间、经费及课题组研究人员认识水平所限,本报告一定存在很多不足,希望有关的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
TOP